不许随便成功(二)(2)

回头看那个年代,真是浮生若梦。今天削尖了脑袋往体制里跑的毕业生,又如何理解当年的明月呢?

工作之余,他承揽了些空调安装工程,获利不菲。市场意识刚刚启蒙,服务经济一张白纸。张近东观察到,各大商场只负责卖空调,不管安装,没安装的空调肯定无法正常使用。苦于没有门路的张近东,又被另一件事击中痛处。

一天,张近东与同事从青岛出差返程,先坐船到上海,然后转乘火车回南京。上海等火车期间,他们到百乐门闲逛,在一家咖啡店喝咖啡,结账时居然花费100元——他一个月的工资。

如果这种冲击还不够明显,那么换算一下,相当于现在有5年工作经验的白领,喝了两杯咖啡,花了一个月工资,大概8000元。

工作5年,张近东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微不道啊,简直连打酱油都不如啊,月薪8000元只能买两杯咖啡的人伤不起啊。

回到南京,他立刻行动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咖啡厅。事实上,这家咖啡厅也并未改变他的生活质量,倒是结识了一个朋友,卞国良,此人为春兰空调南京办事处主任。两人意气相投:就着大蒜喝了两杯咖啡,插科打诨不亦乐乎。卞国良悄声提议,哥们儿,我有个好生意。张近东凑上前去,空调?卞主任眉眼一闪,正是。

这一年,空调属于奢侈品,堪称暴利,商场垄断经销。但商场并不注重售后服务。有了关系,看准了市场。张近东正式辞职,成立了一家小公司,?营空调。

公司挂上两块牌子——苏宁家电和春兰南京专营店。

张近东考虑到春兰彼时是国内空调第一品牌,有利于苏宁品牌形象。而他也无意间开创了中国家电领域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空调专卖店。

长安街核心地段的东方新天地

初始,他野心不大,也不敢大。大环境趋势不明朗,他只能将生意圈锁定在南京市和江苏省。不过凭借商业嗅觉,这位中文系学生讲述了一个“靠胆量发家”的财富故事。

张近东租下宁海路60号的一间门面,年租金7万元对只有10万启动资金的他非常冒险。门面属于豪威,为此他找过豪威老总商量,能不能将部分房租算作豪威投资,后者拒绝。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命运,如果同意,戴上“红帽子” 的苏宁说不定就不会有今天。

苏宁挂牌时,除过往行人抬头观望,南京同行——几大国有商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诞生和存在。和国有商场庞大的体量、耀眼的形象和显赫的市场地位相比,苏宁微不足道。

国营商场自命不凡,可是不多久,它们的好日子便被后者抢去。

苏宁第一年做到了6000万元。张近东至今记得,出差深圳,席间一位供应商感叹:“现在百万富翁不稀罕,深圳已有千万富翁。”听闻这话,张近东默默多喝了两杯酒,心里却偷?乐:我也挣到了1000万。这一年他28岁。

你28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挣到1000万了吗?如果挣到了,距离董藩教授的“40岁前挣到4000万”还差得远;如果没赚到——那就努力吧,地球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