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守望(1)

 

消失的空间

2009年春节前几天,古灵去东哥的工厂,路过工农路七十二号,发现以前立在江边的那些建筑不见了,变成一片废墟,于是停下车来看看,原来周围的建筑正在拆迁,一些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古灵自己还不知道。古灵赶紧打电话给东哥,想问问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明白。

大约过了十几天,芳芳打电话给古灵,电话里的声音十分急,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原来是工农路三十号至七十一号的院子正在拆迁。古灵急忙飞驰过去,果然现场一片浓烟四起,有三四台推土机,钻机在现场工作。拆房的是一帮四川人,古灵急忙向包工头打听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只知道有人给钱,让他们做事。

古灵走进现场,工农路七十号最早是钢丝厂,后来改为塑料配件和不锈钢水暖器材厂,墙体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中间全部是用青砖垒起来的,窗户很小,离地大约有3米多高,主要是用来通风,屋顶是清一色的木架结构,呈八字形,采光是天光。也就是在屋脊上还有一个“人”字形屋顶,下面是木架玻璃窗。这样设计,既通光,又使室内温度处于恒温。最早应该还是仓储基地,不应该是工厂。如果这些房子不拆掉,是现成的展览厅,天光的利用,让你看上去屋顶像是装着一排日光灯。而这些木结构屋顶,每一根树木都是一样粗的,六七十年过去,木质完好无损,古灵还想买回去做家具。木框上很少有铁钉之类的,全部是对榫的,一排排放在墙上,就好像一个当代艺术装置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屋顶上有很多工人正在拆瓦,那些瓦卸下来,放在地上一大堆,也是完美无缺。工人们还对古灵说:“这些瓦真好,这么多年,很少找到破裂的,像瓷片一样。”可见当时的手工艺有多好。那时盖房子的质量也可从下面木梁上看出来,地面拆下来的木梁完好无损,证明这六十年来屋顶从未漏过雨。假如漏雨,木材就会湿,时间久了就腐蚀了。

古灵记得小时候,住在老家,只要下大雨,家里有好几处地方漏雨,全家人急忙找木桶和水盆去接雨水。有时候,要是远离家里,每当下雨,妈妈总是气得直跺脚,因为那时候地面不是水泥的,回到家里一片狼藉,房子里面到处都是水。家具都淋得湿湿的,简直就像在农田上盖了一座房子。更有甚者,每当下大雨,古灵的爸爸便拿着一根杆子在屋顶上弄来弄去,有时候弄好了,有时候戳破一个大洞,搞得他全身都是水,一下子就成了落汤鸡。痛苦的是晚上突然下雨,家里就像一帮瞎子,像电影里日本鬼子来了一样,到处找东西,所以床铺的蚊帐上方铺着一层厚厚的塑料。不然刮大风,下大雨,雨水从瓦缝里挤进来,真的令人苦恼。这样的生活古灵过了十年,所以对砖瓦结构的房子是有一种特别的厌倦。那时总有一种梦想,奢望自己将来住的房子是水泥结构,永远也不要漏水。

古灵想起,2003年在顺德新城区购买房子时,当时古灵是第一批购房者,促销小姐带古灵看房子,告诉古灵如果买顶层的话可以送一个空中花园,当站在阳台上,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确实很诱惑。朋友劝古灵买下顶层,因为整幢房子是二十一层高。到了签合同的时候,古灵突然改成了二十层。朋友很奇怪,连忙问古灵为什么。古灵告诉她说,万一漏水怎么办。朋友骂了古灵,全场的工作人员都笑了起来。古灵很固执地选择了二十层,因为小时候漏雨的阴影一直留在他脑海里,所以看到凡是这样的砖瓦结构,古灵会马上想到漏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