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一 普慈寺谜案(1)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在京城做过10余年御史,因冒犯慈禧太后贬官外放的林启,从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官邸设在城东皮市巷内。离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寺院,一是报国寺,在场官弄;二是普慈寺,在蒲场巷。其时报国寺已不复香火,据说成了清政府储藏武器弹药的库房;普慈寺则在数年前刚刚完成翻修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杭州东城梵刹之冠。

作为杭州官府首要,林启与其辖地内的寺庙,本不会有什么直接关系,何况他又是一位崇尚维新思想的饱学之士,通晓英文日语,研习经济科学,以兴学强国为追求,故而报国寺与普慈寺的一衰一盛,起初并未受其关注。但是在半年后的某个早晨,从皮市巷起乘的知府官轿,却抬着他出直大方伯,过菜市桥,经上刀茅巷后,停在了普慈寺的门外。

知府大人当然不是来庙里进香的。从轿子里出来的林启,任务是查办事关该寺的一起案子,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普慈寺不法僧人案”。这起案子的来龙去脉,如今已难以寻觅翔实记载了,有说涉嫌风化的,也有说欺行霸市的,究竟是怎么个缘由,未见定论,终究仍是一桩谜案。但细想起来,和尚的偷鸡摸狗抑或仗势扰民,虽也不是没有可能,却到底还不至于惊动府台大人,烦劳林启亲自来查办,若非另有说道,恐怕也一定会是弦外之音。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元至正年间修整过一次,明时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复又重建。杭州历代寺庙众多,建建毁毁如过眼烟云。相比灵隐寺、净慈寺这样一些驰名丛林,普慈寺应是排不上号的,年久破败修修补补或许可以,完全倾塌了想要重建,绝非易事。但这座颓圮已久的寺庙,却竟能耗时3年,奇迹般平地再起,而且规模超前,不能不令人诧异。从这一点上说,普慈寺的浑水,很可能与经济有关:造庙的钱是怎么来的,首先就是个谜;钱又是怎么花的,恐怕也是笔糊涂账。都说普慈寺的僧人法道了得,林启倒是要探个究竟了,他最是容不得贪赃枉法的,任粮仓御史时就曾逆权势而整肃纲纪,且连西太后的作为也敢于说三道四,哪里会在乎几个不法僧人。

林启是怎么查办普慈寺案的,又到底查出了什么,还需另做考据,但寺僧所为确已辱没佛门清静,应是毋庸置疑。所以查处的结果,是将恶僧逐出山门,寺产收归国有。按说僧人不法,庙堂无辜,换个住持也不是不可以延续,只是在当时的杭州,并不缺少寺庙,尤其在林启看来,与其重续普慈寺香火,不如拿它来办一所学堂。他一向主张兴学强国,读书的理应多于拜佛的才是。

于是就有了相应的另外一种说法,以为这是林启事先就盘算好的。早在出知杭州之始,他已经有了要在任内办几所学堂的想法,亲自查办普慈寺案的目的,正是相中了这处几乎可谓现成的校址。从事后的结果看,这个说法倒也不无道理,因为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普慈寺的殿宇禅房就几乎原封不动地改弦易辙,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同寻常的“求是书院”。这也是林启在杭开办的第一所学堂。

说求是书院不同寻常,有两层意思,一是它的创立极富挑战性,二是从一起步就显示了藏龙卧虎的质地。虽然林启在书院开设3年后的1900年4月就殁于任上,但在他所招收的最初一批学生中,却有着像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林启甚至还聘请了美国人L.Mattox(中文名王令赓)担任书院总教习,华人教习者中的宋恕和高啸桐,更是后来一再被人提及的维新派大学问家,前者是浙江平阳人,系“东瓯三杰”之一,后者与林启同为福建籍,做过广西梧州知府,时为林之幕僚。后来以主笔《杭州白话报》颇负盛名的林白水,初时也应林启之邀,参与过求是书院的创办。无论师资抑或生源,求是书院之强,可谓“两浙无两”矣!

杭州人大约都知道孤山放鹤亭边的林社,这是后人为纪念林启修筑的一座两层楼屋。时隔百余年,林启并没有离开这座他曾五度春风的城市,至今仍端坐于此间的梅树下,一顶圆桌,几张方凳,清癯睿智的面容与湖山相映,谁都可以在侧旁的空凳上坐下来,听他讲述早年创办求是书院的前尘往事。据说林启先生不仅谈吐幽默,且言辞犀利。

但不知为什么,我感觉中的林启,却不是里西湖畔抚桌而坐、意兴阑珊的这个样子。许是因为在我住地的附近,出入时常经过的大学路上,总能看到残存至今的普慈寺。虽然仅剩很少的一点建筑了,却毕竟还是加以修缮,被保护起来了,在门楣上挂出了“求是书院”的匾额。每每见之,就不免心生幻想,仿佛林启刚刚从那里出来,令手下在门上贴了封条,神色肃穆且略带思谋地捋了捋胡须,随从掀开轿帘,林入内坐定,回看了一眼普慈寺,随之摆手道:起轿!

现在遗存的求是书院,门是朝西开的。这当然不是先前的寺门了。门前那条东西走向的蒲场巷,也早已消失。但是在林启的轿子离去的当初,以及随后的许多年中,这条巷子里却回响着浙江乃至中国新教育的足音。从那些足音中辨别林启的行踪,大致可以复现以下一些场景:

3月,普慈寺案查办完毕。林启特意挑了个散淡的日子,邀约浙江巡抚廖寿丰泛舟西湖。名为游春,实则是要禀告案子的处理结果。应该是在画舫上,有茶和点心,清风徐来,湖光潋滟,巡抚大人说不定还信口吟了几句诗。见廖寿丰的兴致不错,林启试探性地提了一句该寺房产的处置,廖似觉此等琐细事务,无须过问,便称由杭州府自行打理便可。林启甚喜,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