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媒体的书评

在迈入独立时代的50年间,非洲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欧洲殖民列强的离开,许多新生国家在世人的欢呼与掌声中相继诞生。独立时代伴随着一段经济繁荣期翩翩而至,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

在国际舞台上,非洲国家引起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集团的垂涎:非洲成了冷战时代谁都输不起的角逐场。

今天,非洲成了悲观失望的代名词。它的诸多灾难祸患——战争、暴政、腐败、干旱——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的人民会感觉如此惶惶不可终日,也几乎没有哪个非洲国家能够侥幸逃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命运。

问题出在了哪里?哈罗德·麦克米伦的“变革之风”如何变成了托尼·布莱尔的“世界良知的伤疤”?这块广袤的大陆,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与历史,却在区区两代人时间里就变得如此贫困而绝望,这究竟是怎么了?

马丁·梅雷迪思紧紧扣住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中心主题,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描述了独立时代的历史,试图探究和阐释非洲过去半个世纪、乃至今天依然面临的包罗万象的诸多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狂热激情,到“暴君来临”,继而转瞬之间江河日下,任何一位读者,若想探求非洲何以至此,又何以能够走出困境,《非洲国》是一本必读书。 

——美国《公共事务》杂志(Public Affairs)

梅雷迪思这部关于非洲现代历史的著述是一部恢宏巨作,它之所以价值不凡,与其说在于它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洞察力,不如说在于它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著作,加之没有丝毫空洞玄虚的学究习气,堪称过去十年中关于非洲最具分量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大致按照编年体写法——从充满希望的独立时代,直到充斥着累累恶行(如发生在卢旺达、达尔富尔、津巴布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事态)的今天,梅雷迪思带领我们跨越整个大陆,历览诸多重大事件,完成了一次令人豁然开朗、又使人筋疲力竭的旅程……使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梅雷迪思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名传记作家的天赋,像筑造民族主义丰碑之基础一样,小心翼翼地塑造出纳赛尔、恩克鲁玛以及海尔·塞拉西一世等英雄形象,却又在随后的章节里,彻底摧毁掉那一座座如出一辙、类似神话般虚构的殿堂。在关于比夫拉和尼日利亚内战的章节中,梅雷迪思描绘出一幅极其恐怖的图画,一次次良机被浪费殆尽,频频发生的种族仇杀与掠夺成性的机会主义势力同流合污,导致了苦难与暴乱循环往复的怪圈(西方干预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梅雷迪思的观点很简单,那就是:权力产生腐败,而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这一规则存在例外,但极其罕见(其中要首推桑戈尔和曼德拉),却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恰恰证明了梅雷迪思的观点的合理性。故且不论梅雷迪思对非洲大陆未来的悲观态度是否有理有据,在这部史书中,他以扣人心弦的笔触生动地讲述了“人类摇篮”所普遍面临的灾难祸患。

——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对非洲境况作出的一份入木三分的调查分析报告……梅雷迪思所言不虚,非洲开启独立时代50年之后的今天,这片大陆的前景看上去似乎比以往更加黯淡。梅雷迪思明确断言,那些权欲熏心的“大人物”和统治精英们,为了攫取个人财富,实在是把非洲害惨了。与那些简单地抨击西方犯下错误,将非洲大陆引入歧途的观点不同,梅雷迪思认为,有相当大量的错误只能靠非洲自己去拨乱反正。

——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W. F.迪兹

任何准备参与抗议本周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峰会示威游行活动的人,都应该浏览这卷令人心碎而又严肃理性的著作。马丁·梅雷迪思精彩地叙述了现代非洲的苦难境遇,内容翔实,涉猎广泛,震聋发聩,荡气回肠。在夹叙夹议之间,梅雷迪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空谈与伪善,批评它们将非洲这片大陆搞得每况愈下。

 ——苏格兰《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非洲国》是一本内容厚重的书,也是一本阅读起来颇为轻松的书。不同于当下的时髦风气,这本书相当通俗浅显、而又坦诚率直。马丁.梅雷迪思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撰写了非洲现代历史,既没有伪知识分子的矫饰,也没有性描写,更没有后殖民时期的焦虑感。依照时间先后顺序,他论及了每一个非洲国家,讲述它们独立之后所发生的故事。阅读此书实为一件乐事。非洲的当权者们不会喜欢这本书……在这些强人中间不乏恶魔般的人物。梅雷迪思坦诚直率、客观理性地记述了他们的政治生涯……或许这些暴君的故事很富戏剧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梅雷迪思冷峻地拆毁掉若干非洲英雄的形象,相比之下更具有发人深省的启示性……梅雷迪思的这部著作令人信服地表明,首先是、也主要是由于糟糕的领导,才导致了这片大陆的衰败。 

——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