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博个人化(1)

 

在微博世界中,企业微博的行为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PC厂商戴尔是微博营销的典范。2009年,戴尔在进驻Twitter网站两年之后,光是通过链接转引获得的流量,就销售了650万美元的电脑。

生硬的广告微博

在典型案例的引导下,大量的企业都加入到微博大军之中,如今打开微博,我就能看到大量我关注的企业发布的各类信息。但说实话,这些企业微博的信息发布还是很局限在过去的广告发布模式上,简单生硬,缺乏趣味的广告微博,让人非常想取消关注。

比如这个TMT国际商会,一个月发不了几条微博,发上来的微博还都极其科班,互动性不强,而且让人看着很头大,这样的微博其实是很难吸引到大量的听众,更甭提转发来提高转播了。

做朋友比做老板好

企业微博建立之初,首先就要考虑定位的问题,而核心就是要通过微博说点什么。一个比较明确的官方定义就是,企业微博主要用于快速宣传企业新闻、产品、文化等的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对外提供一定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反馈,形成企业对外信息发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种表述并不清晰,我们不妨通过春秋航空的微博进行一下分析。

在这个微博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类型的微博。

1.企业活动信息发布

如图片上第一条微博,春秋航空打出了手机订购机票的特惠战略,通过精要文字+深入阅读的活动网址+巧妙释义的图片对自己企业近期的活动做了一个发布。但较之前面提到的国际商会的微博,在文字上春秋航空注意了结合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out”,从而让本来很刻板的打折信息,因为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而活泼了许多。

春秋航空的微博

2.客服互动咨询

在其后的三条微博,都可以归纳在此,即针对不同的微博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答复。而三条微博之中,有两条微博为对话,一条为转发,这其中其实是有讲究的。即转发的那条微博,是春秋航空想通过用户咨询,让更多的微博听众接收到的信息——半月秒杀和亲情套票,通过巧妙地以答疑解问的方式出现,比单纯地自己打广告,更容易被粉丝接受。而另外两个以对话形式出现的微博,则主要针对单个用户并不具备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半公开的形式出现,这样既不会让其他粉丝感觉到被打扰,又可以很好地回答客户疑难。

3.人性化体验

在春秋航空的两条对话微博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笑脸的标志,因为是对话,更加强调对单个粉丝的点对点沟通,加入笑脸这么一个小小的图标,其实可以极大地削弱企业微博的官样面孔,让对话者感觉是在和一个朋友进行交流,倍感轻松之余,也会提升对春秋航空的好评度。这种拟人化、富有情感的微博发布方式,其实是目前企业微博最应该掌握的核心所在。让企业微博更像个人微博,淡化一点企业色彩,能够更好地增强和粉丝之间的沟通。

在信息的发布上,企业微博要注重与微博用户的互动性,不能唱“独角戏”,在发布企业广告、产品信息时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发布一些具有娱乐性和分享价值的信息,组织一些让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并积极参与回复讨论。

做朋友绝对比做老板好,千万别和自己的粉丝拉开一道天然的鸿沟,而是要不断地亲近他,让他对你没有那么强的戒备之心,这样企业微博就算成功了。

有调查显示,微博用户最关注的品牌/产品微博:1.科技数码(67%);2.家电产品(51%);3.食品(49%);4.服装(48%);5.汽车(48%)。如果你的企业属于其中,那还犹豫什么?再不建设微博,你将落后别人不止一步。

最高境界 在商不言商

很多企业微博在创立之后,总有一个认定,那就是尽可能多地通过微博去发布活动,做好营销公关,让网民通过微博来购买自己的服务(产品),希望通过微博来实现消费桥梁的直接沟通。因此,在企业微博上,充斥了大量的产品信息和促销公告,而时下最流行的就是那些转发或购物能中大奖的微博内容了。

当然,促销信息要发,企业新闻也要有,但这样的内容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一,而另外的三分之二则是要通过微博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尤其是亲民的那种形象。

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东航凌燕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这个典型的企业微博通过空姐这一载体,直接拉进了和微博用户的距离,同时大量发布空姐的工作生活常态,从而将自己的品牌特色以最潜移默化的方式营销出去。以微博来树立品牌而不是做销售,其中比较经典的是《新周刊》的微博。

从常理上来说,作为媒体类的微博,其实是最好推广的,因为每天(周/月)刊物上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信息,只要巧妙地将这类信息的关键内容发布出来,然后附带上相关网址,就可以让微博用户们趋之若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至于文字,当然不用担心,媒体上有最给力的文字高手,足以让你感受到文字之美。而很多媒体的微博确实也如此去做了,并且收效不错,特别是一些社会新闻类媒体,通过及时发布信息,甚至比自己媒体刊发时间更早,实现微博传递,比如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接传递微博,达到了极佳的影响效果。

新周刊的微博

但《新周刊》则反其道行之,以2011年1月15日《新周刊》的15条微博为例,转发量基本上都是以千为单位计算。

早上8点整,《新周刊》准时用“敲吧,门终究会开的。(BY圣经)早安,各位。”这样一段话开始一天的功课。晚上23:59分,《新周刊》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作为一天的结尾,问候晚安。而且这种规律是它每一天都必然要做的,就如同打卡上班一样。这样的固化且新颖的问候方式,让你会觉得《新周刊》是一个人,一个有涵养的人,而并非一本书。

而更为让人吃惊的是,整整一天15条微博没有一条涉及或明显涉及自己的杂志,总共就一条网页链接,还是《华尔街日报》的。当然《新周刊》也不是完全没有关于自己杂志的内容,只是相对于它的分享信息来说这部分内容很少。

除了用名人名言来作为早晚的结束语外,另外13条微博分别是什么呢?来自《北京晨报》和《中国青年报》的当日文章摘要;给当日考研学生送去一张“考神”的老画作为祝福;对喻国明一条微博的转发;一条历史上的今天;一条西方子女教育的直播微博等。

据我所知,《新周刊》为此专门配备了6个人,负责微博的更新和回复。

其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很明显的分享明线,通过自己微博的影响力,分享最有价值或最有情趣的信息,但有一条不明显的暗线,那就是品味。通过这15条微博,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的品味特点,正如它的微博介绍所说: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15条微博都涵盖了这些特征。而这恰恰是《新周刊》要通过微博传递给用户的,不一定直接卖杂志,而是巧妙地将杂志的品味和品牌融合在微博之中,在商不言商。

戴尔美国总部博客管理员Jacqui Zhou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过类似的观点:第一,大量发布打折信息,中国的消费者最认可这个;第二,戴尔鼓励全体员工都以实名制进入戴尔官方微博,将员工品牌和企业品牌捆绑,挑选微博形象大使;第三,企业要明确一点,微博的收益属于额外的惊喜,这里的营销目标绝不是卖产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