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是什么让我们抑郁(7)

其实每个人的血肉心脏,都在不停地被迫接受无数次针刺,这些偶尔的疼痛就像被蚂蚁咬了一口,只有一丝感觉。但是经过无数岁月的洗礼,经过无数次风雪的侵蚀,这个肉质心脏,也许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了,这时只需要蚂蚁叮上一口,这个人就倒下了,就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生物和遗传上的影响

有证据认为,抑郁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皆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那么孩子会有很大的可能患上情感障碍。对于有家族性遗传史的抑郁症患者,后代的遗传率相对较高。抑郁症发病越早,其家属患重性抑郁的危险就越大。如果在20岁以前首发重性抑郁,则其亲属的危险性比首发病在20岁以后发病的更高。尽管通常要发现家中抑郁患者何时首次出现抑郁症状并不容易,但一定要找到。患病亲属年龄越小,则危险就越大。

张女士最近特别关心抑郁症的问题。丈夫五六年前患了抑郁症,治疗之后没有明显的抑郁反应,但整个人一直有些不振作。最近她发现11岁的儿子好像也有抑郁倾向:不爱说话,成绩好但很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敢展示自己,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张女士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儿子会如此没自信,难道是遗传了丈夫的抑郁症吗?

专家在对孪生子的研究中发现,双胞胎中有一人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那么另一人得情感障碍的同病率为80%。虽然上述研究支持遗传对该病的影响,但不能排除环境对此病的影响。孪生子出生后分养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专家发现,12对孪生子中有8对分别抚养,其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同病率与一起生活者没有明显差别,可见该病的起因与基因有密切关系,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孪生者未患同病,也表明社会及环境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

大家普遍认为抑郁症的出现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内因性抑郁症一般受生物学因素影响,尤其是受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应激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反应性抑郁,其遗传几率相对较小。

但有反应性抑郁症的孕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后天抑郁症是否遗传的问题,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但母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胎儿是否会形成具有抑郁倾向的气质和个性。因此常有抑郁情绪,心境不稳定的反应性抑郁症患者想要怀孕,首先应请心理医生对自己进行治疗指导。

父母任何一方患抑郁症,都会遗传给孩子,但遗传并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得抑郁症。美国有一项研究,征集了数千名怀孕的抑郁症母亲,接下来在孩子5到10岁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发现,如果母亲患抑郁症,孩子控制不良情绪、和人交往的能力会相对比较弱,但并没有明显的"一对一"关系,也就是说,母亲患抑郁症,孩子不一定也有抑郁症。

此外,子女受家庭环境、父母影响很大。这些外部环境对抑郁症的发生也很重要,家庭的和谐,科学的教养是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的重要保证。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情况是,父母关系不和,长期不和睦的家庭气氛,很容易让子女形成和抑郁有关的习惯--自卑、消极、很难高兴起来。

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根据最新发表在《美国精神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抑郁症方面,女性的遗传危险性要比男性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肯得尔教授和同事研究了瑞典国立双生子登记处的42161对双生子,其中15493对是单卵双生子,对他们抑郁症的终身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的发生,遗传所起的作用为42%,远高于男性的29%,在两性之间,影响抑郁症发生的基因是有关联的,但是并不相同。平均而言,遗传基因对女性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性远大于男性。遗传基因通过改变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导致了抑郁症危险性的升高,尤其是在怀孕、生产以后以及月经前期。至于抑郁症的表现取决于自身心理和家族的情况,而男性就不存在情绪因为激素的波动而受到影响的情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