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困扰着联想的惯性力量(2)

在中国公司中,联想已经具备了向一流公司冲刺的势能(资本和团队),却还要树立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企图心。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凭借惯性滑行,永远进入不了一流公司的行列。这是行业的本质。

期待联想突破惯性思维,打造一艘海盗船

现实地看,新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布局有四个环节:IBM PC扭亏为盈、电脑商用业务成功、消费类电脑空白填补以及消费类电子的长期布局。而相对于最后一项,前三项相对容易,这是已经熟悉的产品和运作的外推,虽然有风险,然而可以在掌控范围以内。向着新产品、新技术和服务的推进,显然是联想至关重要的战略选项,却也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也需要更大的视野和勇气。

联想本来技术不强,收购IBM PC以后,得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平台,正可以移入技术基因。可是从IBM官僚体制分解出来的PC并不是联想真正想要的,杨元庆可能有苦说不出来。一如当年李昆耀对西门子手机的无奈。联想并购IBM PC,联想觊觎规模、品牌和技术,后来却也不得不接受了IBM的官僚体制和惯性。渐渐地,后者盖过了前者。看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并购可以给联想植入技术基因,而唯有从上到下的一种企图心和意志,才可以改变窘境。

领军人物关键不是技术背景的深浅,而是对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把握得是否准确,是否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强烈的企图心,是否有着无止境的创新冲动。

联想迟早要完成这个蜕变。先前一直认为,完成这个蜕变的领军人物,一定是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人。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乔布斯不懂技术,却能成为最具创新力的CEO,能走在时代科技的前沿。从乔布斯的经验看,领军人物关键不是技术背景的深浅,而是对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把握得是否准确,是否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强烈的企图心,是否有着无止境的创新冲动。IBM的前CEO郭士纳和惠普的新CEO马克·赫德,都不是IT行业的技术标兵,却能使巨型公司焕发创新的活力。同样,深刻影响着美国整个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杰弗里·摩尔,却有着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博士学位,还当过4年英文文学教授。

学习能力一直很强的杨元庆,于2007年4月份直接兼任消费品PC的总经理,几个月下来,应该对行业有了很深的体会。据新近透露的消息,起初对IBM PC的收购,在联想集团的内部会议上,杨元庆几乎是唯一对收购投赞成票的人。大多数人看到了风险都有点犹豫,而杨元庆却执意向前。收购IBM PC,确实有一些冒险,但是却打破了此前联想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沉闷和无奈,把一盘棋走活了。这回杨元庆又主动发起收购Packard Bell,看上去有那么一股往前冲的劲头。这种企图心是最为宝贵的。

杨元庆曾经嘱咐陈绍鹏,除了PC市场的渠道和销售,联想中国还可以做点创新的探索。当时的语境不清楚,细节不清楚。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反映了杨元庆对美国团队的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又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甚至对陈绍鹏也不能明确表达出来。但是尽在不言中。陈绍鹏要做的就是抓住中国消费类电子市场的脉搏。这个脉搏同样受着苹果的冲击,跟美国一样受着冲击。但是,中国团队没有太多负担,没有太多程序和惯性的积累,正可以像乔布斯那样不拘一格,向着最好的产品冲击。杨元庆已经担当起消费类电子的总裁,联想中国要想起更大的作用,就要在消费类电子的开拓上,起到先锋队的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