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联想兵团在征服世界一流(2)

2007年10月31日,巨人IPO。史玉柱以每股15?50美元的发行价格,卖出5720万股,从股民那里换回8?87亿美元。第二天价格就蹿升到20?48美元。投资者一起叫好。可是没有几天,股价就一直回落,直到2007年12月20日探底9?50美元。迫于投资者的压力,2007年12月24日,史玉柱决定从8?87亿美元中拿出两亿美元回购巨人股票,此时,巨人股价是10?5美元。回购股票救市,依然招来质疑:两个月前,史玉柱用1290万股,换回两亿美元,现在扔回两亿美元,却换回近2000万股,凭什么好处全是你的?但是回购没有挽回股价的颓势。2008年2月8日收盘价为10?39美元。巨人发行价高开,一下子套牢了精于股票投资的美国人。个别美国投资者压抑不住被套牢的沮丧,干脆起诉巨人披露信息不完整。

中国IT精英刘韧2007年11月1日没睡觉,他高位抢先吃进了大量巨人股份,也后悔不已。史玉柱曾经说过:"我觉得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能不能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最大的挑战是他能不能抵挡诱惑。"史玉柱的话很值得美国股民和中国IT精英谨记。史玉柱自己也没有守住以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商人的本能让他提高了发行价。

阿里巴巴的股价低开高走,有滑落但还高立于发行价之上,马云淡定自如。

在香港、美国等地路演成功,投行建议发行价定在20港元以上,而马云依然谦和地把发行价圈定在13?5港元。首日开盘价即为30元,收盘39元,暴涨192?59%。上市两月来最高价达41?80元,成为港股"新股王"。可是,受美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拖累,阿里巴巴(1688?HK)也未能独善其身。最低价至16?34港元。2008年2月8日,阿里巴巴收市报19?58港元。但是阿里巴巴的下滑被各大机构认为是暂时的,花旗、高盛、德信等国际大投行依然维持其目标价锁定在30港元以上。马云当初的一念之仁收获了平和。马云的逻辑是,可以把价格定高,公司可以多筹集10亿美元,但是这样做有点竭泽而渔。一如阿里巴巴崇尚与客户和员工的分享,与投资者分享红利是其一贯价值取向的延续而已。

看上去,是马云的一念之仁克制住了商人逐利的本性,避免了跌破发行价的尴尬,实际上,一念之差的背后却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史玉柱的商人本色

经历过痛彻心扉失败的史玉柱,对商业的理解比同龄人甚至比许多老江湖要深得多。

◎化装成机会的陷阱曾经捕获了史玉柱

史玉柱1962年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1980年,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时年24岁。由于工作出类拔萃,被作为第三梯队送往深圳大学进修。深圳的市场氛围促使史玉柱一下子看穿了行政体制内碌碌无为的天花板。

第一桶金通常会使人记忆犹新。通常那不仅仅是一笔款子,而是植入了一种经商基因。

第一桶金通常会使人记忆犹新。通常那不仅仅是一笔款子,而是植入了一种经商基因。1989年,史玉柱辞职下海在深圳创业,成立公司专门推销巨人汉卡。他利用报纸《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收钱的时间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13天后,史玉柱即获15820元;一个月后,4000元广告已换来10万元回报;4个月后,他成了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巨人"也诞生了。"如果广告没有效果,我最多只付得出一半的广告费,然后只好逃之夭夭。"这是史玉柱后来的解释。史玉柱第一次认识到广告的魅力。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是盲目的,他们没有渠道获得产品信息。砸广告和人海战术的商业观,由此成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