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息化
信息化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解决了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等问题。
计算机技术有三大特点:高速运算,海量存储,刻板执行或者说精确执行。计算机不但在信息记录与处理能力方面优于人类,而且有一个刻板执行的特点,人类因为观念、情感、疲劳、沟通衰减会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准确度,也会使执行的准确度、力度降低。
心理学上有一个试验,一句话由第1个人传播到第10个人,原义或概念就会走样,准确率低于50%,原因是人类的表达与解读会错位,两个人概念系统、表述系统有差距,一个人理解的概念与表述的词语是一样,另一个人又是另一样,所以造成传播失误。计算机就不存在此类问题,一个命令从一个计算机传播到另一个计算机,依次传送到一百个、一千个计算机上,命令都不会走样,命令还是那个命令,所有接到命令的计算机会执行同一动作,比任何军人都准确。
现代通讯技术包含网络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它实现了多点沟通与即时沟通。多点沟通是指我们可以同时调用任何地点的信息。即时沟通是指不管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与任何一个地点上的人沟通。公路、铁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就是多点沟通的方式,ITERNET是多点与即时沟通的方式。
1.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
决策者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决策困境,“要么干,要么不干,否则机会就过去了”。什么原因呢?大多数都是因为信息掌握不全和信息归纳分析太慢,决策者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所以举棋不定。一个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决策者的观念、逻辑分析能力、信息掌握数量、专业分析工具等4个方面素质。决策者从观念上来讲一般都是先进的、客观的,从逻辑分析能力上来讲思辨能力都很强。决策者有时患得患失、盲目冒进,一是因为信息掌握不全,产生了盲人摸象的心理;二是信息掌握较全面,但是没有快速加工成有用的决策依据,面对海量信息如坠云里雾里。因此决策者此时会产生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呻吟:“干,还是不干,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把信息加工成有用的决策依据呢?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只是因为人类认知不足,所以有些领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建立因果关系,有些领域还没有建立起客观、准确的数学模型。但是即使有数学模型的经济规律,在处理大量信息时,人工计算量是很大的,有时得不到即时的结果,往往会错过机会。比如说,天气预报,数学模型很早以前就建立了起来,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之前,这些数学模型应用得很少。为什么?因为当数学家们计算出结果后,时间可能已经过三四天了,对于第二天的预报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计算机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每天在新闻联播后,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云层的运动图就是计算机模拟运算的结果。所以计算机可以从庞杂无序的信息中,迅速提炼出决策依据的数据,提高决策效率,让决策者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而且决策者不必学习或懂得数学模型的机理,一个现成的软件,搞定所有的计算,只要输入数据,计算机就会给出结果。
2.沟通与监控的实时化
对过程状态的实时掌控沟通与监控的实时化中所说的控制不是监视员工行为的意思,而是过程控制、状态调查。控制的实时化就是对过程状态的实时掌控,以便于及时了解异常情况,实时进行处理,避免酿成错误。
即时沟通可以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
3.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
企业有各种文件,包括规定、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计划、统计报告、绩效考核表等文件,文件繁杂,有时甚至相互冲突。这种情况让使用者有时感觉凌乱,有时感觉迷茫。因为第一我们寻找数据与条款支持,是有针对性的,面对分散在各种文件中的数据与规定,靠手工检索,一时很难全面、准确地找到;第二若有来自相互冲突的数据或者规定,又让我们不知所依,陷入两难境地。第一种情况,企业在岗前培训中,常常见到;第二种情况,我们在总结会上常常见到。二者都会影响企业的运转效率与决策准确性。这种问题,利用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解决步骤:
建立分类标准,把规定、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计划、统计报告、绩效考核表、内部规定与数据按岗位需求与作业需求分成不同的检索单元。
在每一个条款或者是数据块后面注明适用对象,作业类别,类似于索引目录。
建立集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检索项。
建立检索链接。
本节参考了汪中求细节管理研究机构推出的《精细化管理》丛书部分内容。由于篇幅及本书体例所限,在这里对精细化管理如何把握只是泛泛而论,其中涉及到很多表格和示图性的东西也只是一带而过。
在汪中求细节管理研究机构的《精细化管理》系列中,对如何把握精细化管理有详尽的论述,并有很多实用性的表格和工具。想继续深入了解者可参考此套丛书,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