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赢得先机?

“美”“苏”争霸,靠什么赢得先机?

中国似乎每隔一两年都会有几个特别引人注目又具有争议的企业出现。这些企业也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运作方式不流于传统;突然杀出来的势头令业界猝不及防;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近乎神话的业绩!

如今的国美电器也正处于这种状态。它把彩电的价格降得比一般商场的售价低几百元,一天内的销售额能达到上千万元;它从北京打到天津,又从天津杀到上海,旋即挺进成都,甚至开进了香港澳门。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一夜之间瓦解了九大彩电厂家辛苦构建的价格联盟,搞得专家学者忙着研究“国美模式”。“当心黄光裕把你买了”

2006年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中,黄光裕,这位胡润财富排行榜2005年的首富、福布斯财富排行榜2006年的首富,可算是出尽风头,赚尽眼球。一句“当心黄光裕把你买了”,几乎成了2006年的流行语。

2005年,国美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开了200多家门店后,进入2006年,开始紧锣密鼓地逼迫竞争对手进入新一轮“肉搏战”。

先是与华平投资结成战略性合作联盟,华平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 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紧接着,国美以69 87亿港元的代价向黄光裕收购其所持有的国美母公司35%的股权;而在4月,黄光裕通过鹏泰投资陆续增持中关村的股份,持股总数将达到17 07%,一跃成为中关村第二大股东。

与大连实德联手,进军房地产市场;并购黑天鹅,圈地“大东北”;控股广东爱多,涉足家电制造业;高调入驻南京……2006年7月31日,国美完成收购上海永乐,家电零售市场“江山”分为国美和苏宁两大阵营,从此拉开新一轮“美苏争霸”的帷幕。

黄光裕的目标是,到2008年,国美的销售额要达到1200亿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10—15%,门店数量达到800-1000家以上,跨进世界500强行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家电零售巨头。

由此可见国美的万丈豪情和扩张之速。但是,看似无所不能的国美,会不会犯下和以前那些企业同样的错误?

回顾急速扩张道路上的先烈们,无一不是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神话,一时间,财富排行榜、企业风云人物的光环笼罩。然而,这些企业在一路狂奔之下,又无一例外地导致人仰马翻。正应了那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也正像郎咸平教授下的断语:中国企业的寿命只有三五年。

国美,能不能逃出这种宿命?

现在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发展,可以用超常规来形容。国美电器在2005年以每天开设一个新店的速度向二、三级城市市场扩张,而苏宁电器在去年4月23日至5月1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新增连锁店34家,平均每天新开3 7家。

非理性地扩张,虽然使这些家电连锁企业迅速“做大”,却没有带来“做强”的预期效果。风光无限的背后是潜伏的危机:

一是为了弥补损失,渠道商不断挤压供货商利润空间。国美电器甚至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同时,合作厂商关于国美电器等渠道商残酷挤压利润的责难甚嚣尘上。国美与供应商之间屡屡发生“冲突”。因为利益等的关系,国美曾在一夜之间,在全国范围内清理出某一品牌的所有促销员。

格力空调是第一个对国美说“不”的企业。它和国美分道扬镳,自己建立分销渠道,由此证明了家电企业离开国美也可以生存得很好。

二是扩张带来的危机。急速扩张之后,如果在企业管理、战略、营销、品牌塑造、危机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整合,那么国美电器的过快扩张,不仅不能给国美电器带来辉煌,相反会增加国美电器的危机。成功的扩张与规模必须要建立在强大的管理体系和竞争优势之上,空手套白狼的资本运作,只会使企业落入陷阱。

特别是国美收购永乐,更被业界看作“难得的败笔”。家电流通业质的变化是体现在门店运营效益、赢利模式、系统管理能力与物流等方面。家电企业的发展并不是靠门店数量的简单叠加,提高单店赢利和提高供应链效率才是国内家电连锁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而国美并购永乐无益于这两方面的改善,因此人们的担忧也就不无道理了。

三是政府干预。2006年8月2日,商务部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在鼓励发展大型国内贸易的同时,也表示要整治零售商的“渠道霸权”问题。

对于供货商反映强烈的大型零售商的“渠道霸权”问题,《规划》表示,在未来的五年内,进一步规范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交易行为,对零售商滥用采购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收取不合理费用、恶意占压供应商货款行为予以整治;建立零售业风险预警机制,对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动态监测,维护公平交易秩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