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火柴毁掉一座城市

一根火柴毁掉一座城市

我在研读了很多企业的案例后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被放到了无限的大,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主要领导人的决策。

像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蒙牛的牛根生;乃至德隆的唐万里、唐万新、托普的宋如华……

或者说,目前阶段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只有某些“企业家的企业”。

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方向和战略抉择,不是由健全的管理机制来制定,而是由某一领导的决策来确定。

而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成熟和不规范的特殊市场经济环境,造就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的民营企业家。一些人奇迹般地功成名就。在他们最风光的年月里,企业资产都是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上演着侏儒变巨人的神话,那些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是毫无节制和没有止境的,无一例外地对发展规模有着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条件下轻易获得的成功,又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中迷失了方向。

从无数案例分析来看,很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都是在志得意满、豪气冲天时轰然倒塌!

“一根火柴不值一文,但它足以毁掉一座城市。”对于企业而言,那根“火柴”可能仅仅是其主要领导人一次失误的决策、一回不当的战略选择、一股不切实际的冲天豪气、一次不妥的危机公关、一度贪大求全的盲目冒进。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之处。”

如果有两种选择,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一只兔子,还是一只乌龟?相信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会选择做兔子,因为“快”几乎成了这个社会的“通行证”。

“中国企业离500强还有多远”,“中国有哪些企业能进入500强”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热点。

所以,在迅速做大做强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不停地扩张,其中有规模的扩张、有经营产品的扩张、有跨产业的扩张、有企业资产的扩张,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盲目“做加法”之路。

而综观世界,对于那些成熟的国际一流企业来说,做“长寿的乌龟”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对他们来说,“走得远比走得快重要”。他们管理企业的理念之一是:不求百强,只求百年。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企业。它们数量很多,规模不大,几代人专注于一个产业,不张扬,做“隐形冠军”。当浮躁的中国企业都在争做500强的时候,它们想的是“争活500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