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青岛城市精细化管理之路(2)

机制是保障

标准出来了,必须有机制来保障。城阳区首先建立起政府督导、部门督察、舆论监督、社会投诉的立体监督机制。他们特别邀请电视台定期查找城市管理问题,除通过电视台播出教育群众外,还播放给全区所有部门的负责人观看,属于哪个部门的问题,立刻整改解决。同时,城建规划局还公布了社会投诉电话,并组建了督察室,专门处理投诉问题,形成了投诉—处理—回访的公众监督体系。

监督机制能否卓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公众监督体系是否真正起作用。城阳区决策者深知其中要诀,区委书记李学海曾亲自对这个体系进行了一次检验:一天清晨,习惯早起散步的李学海,在街道上发现了夜间不知道是谁倒的一堆垃圾,马上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拨打了投诉电话。然后,他站在旁边观察,连他都没有想到的是,一辆清运车和几个身穿工作服的人员迅速赶来,将垃圾清理完毕。

为什么会处理得如此迅速呢?这得益于城阳区建起的另一个机制——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园林、环卫、市政、城管等部门,均组建了突击队或应急预备队,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突击任务,能够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同时,他们还建立了联动机制,遇到突发问题,各部门间相互协调,联手行动,既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又避免了资源浪费。正是这些机制的保障,投诉才会处理得迅速而有效。

虽然公众监督和突发事件处理是极具效率的,但城阳人认为,精细化管理的要旨是自己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不能靠别人的投诉来解决问题。为此,城阳区建立了巡查制度,各个管理部门专门组建了巡查队伍,对乱倒垃圾、乱停车辆、非法占路等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破损路面、人行道板、路沿石、井盖、夜间路灯及泛光照明灯具等市政设施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更新。

用机制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提高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譬如,过去路灯的管理是一大难点,路灯电缆经常被盗,而要实现考核机制中规定的路灯亮化率98%的目标,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他们联合软件公司,开发了路灯管理模块,一条马路上,有两盏路灯不亮,路灯管理处总控室便会报警,有七八盏不亮,就说明可能被偷割电缆,巡查队就会马上到位。这一技术手段的实施,使城阳区目前的路灯亮化率达到了99%。

精细化管理虽然使城阳区城市管理更加细致、更加严格,但他们没有舍本求末,只为严格而严格,而始终坚持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方便这个宗旨。在实施中,城阳区特别强调在便民、利民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譬如,推行开放式办公,“拆墙透绿”,让办公区与绿树花丛连成一片,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老百姓反映买菜难,城阳区马上规划布局了十几家24小时便民店,并采取统一运营的方式,既解决了百姓难题,又使便民店店面形象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城市美化。

精细化管理到位了,城市的软硬环境都过硬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往返青岛市区的小公共汽车,过去每到城阳总站时,就会毫无顾忌地把垃圾扫下车,散落在街道上。现在,看到整个城阳都非常整洁干净,他们再也不把垃圾扫到街道上了,而是规规矩矩地清理到垃圾桶中。一位小公共汽车售票员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对城阳的街道,就像对我们自家的客厅一样爱护。”为像管理企业那样管理城市叫好

近年来,“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而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城市管理,还蛮有新鲜味儿。

新鲜在哪?皆因一些城市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城市管理不到位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有时驱车在城市新拓展的交通大道上行驶,猛然间不得不来一个急刹车!为啥?路前面的井盖没了。又如走在灯光满街的路上,走着走着眼前突然暗了下来,为啥?路灯坏了。

记得跟一位专家去一个发达国家访问,他突然问我,这里的城市跟我们的一些城市比较比较,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差不太多吧!他又问,那你从路面的整洁、亮化度、路牌、广告牌设置等等细微处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差距?我无言以对,因为在许多“软”的方面,我们的确差距不小。

这种差距,主要是城市管理上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细化”上的差距。

青岛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及时提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在城阳区、市南区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创造优美、和谐、宜人、便民的城市环境,赢得老百姓的喝彩。就凭这,我们真应该为像管理企业那样管理城市叫好!

——摘自《经济日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