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个孩子这样的“呼救”:“我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面对网络,我深深陷入其中。我想摆脱,但是回天无力,虚拟的世界简直太精彩 谁来拯救我!”面对此情此景,父母们除了心痛还能想些什么?如何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拯救这些沉迷于网络的“童心”,成为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长期关注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最近对工读学校调查发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各类案件中,有六至七成的少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由于沉迷网络。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的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一些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面对记者采访时,眼神中流露着无奈和无助。
“我怎么也想不通,他会变得如此冷漠,以前他很听话的。”回想起两个月前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的儿子小伟(化名),小伟的母亲王丽(化名)一脸迷茫,“我在网吧里痛彻心扉地哭,跪下求他回家,他一点表情都没有!”
两个月前,年近花甲的王丽夫妇东挪西借,从老家连哄带骗,最终将被网络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儿子送来这里戒除网瘾。
小伟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初二时开始接触网络,他每天放学会晚回家15-30分钟,由于没影响学习,我们也没在意。去年9月,15岁的小伟以不错的成绩考入高中。
“去年10月和今年2月,由于一点误会,学校先后两次要求我们把小伟领回家反思,缺了10多天的课,小伟就跟不上班了。小伟拒绝去学校上课,每天在家闲着,两周后离家出走。
三天后,我们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网吧里找到他,把他找回家,两天后再次离家出走。之后的一个多月,他吃在网吧、睡在网吧,为了上网,还四处向同学、亲戚借钱。
“冬夜里下着大雪,我和他爸爸冒着风雪去网吧找他,我一遍遍地哭着求他,孩子,别玩了,跟妈回家吧,他完全无动于衷!”
仅仅一个多月,健康活泼的小伟变得两眼发直、萎靡不振、面黄肌瘦,体重减少了20多斤。最让王丽夫妇不能接受的是,小伟变得异常冷血,不管他们怎么哀求,都无动于衷,眼里只有电脑游戏。“万般无奈下,我们把他送到这里接受解除网瘾的治疗。”
小伟只是中国众多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之一,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富有”的独生子女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多年从事网络成瘾研究的陶然曾经对收治的641例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临床心理分析,结果表明,84.9%感到朋友较少,85%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感到孤独。
亲情的缺少也是孩子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北京军区总院成瘾医学中心的另一份对2000例青少年网瘾患者的分析显示,这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时间每周平均小于1小时。“千万不要认为父母的责任仅是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事实上,亲情的交流、细腻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陶然表示。
随着3G的开通和网络的遍及,青少年的网络安全面临的形势将更为迫切。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既能用好网络又能不沉迷其中呢?
专家表示,一个正常的孩子最后陷入网络深渊,可能是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网络像是一个没有警察的“大社会”,青少年在其中可随心所欲,尤其是大量的暴力游戏和不良网站让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根本抵挡不住诱惑,深陷其中。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建议,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网络内容的分级制度,防止青少年接触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加强对网络游戏审核、制作及运营的监管,完善防沉迷系统。
“在堵住有害信息的同时,还要进行疏导。”王大伟说。据了解,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提交了“建议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在学校开展心理化教育”、“设立青少年网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