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第三章如何做好细节(20)

第二,进度表。

多用于中层经理对下属布置工作时使用,尤其适用于对一项工作可拆分成若干子项目的情形。常见的格式如表31:表31工作进度表序号〖〗项目〖〗责任人〖〗完成时间〖〗验收要点〖〗备注1 2 ……N责任人(签名):

这样的表很简单,一件事分成了几个子项目需要分头完成,一张表分发下去,每个责任人都要签上名,每人存一份。这样,每个人的责任心都会有所加强,检查落实容易到位,工作考核也更方便。

这样的进度表累积到年底,我们就会发现评优、奖惩就不为难了。当然,一些成熟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了更好的方法,如项目管理软件、MindManger等,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先按这种方法操练起来,对员工素质的提升会很有帮助。

第三,口头复述。

工作中很多小事情上下沟通时没有必要写领条、列进度表,但应让接受指令者重复一遍,避免衔接的误差。比如让秘书去买一张机票,秘书听明白之后,必须再复述一遍:“买一张12月22日下午4点左右从北京到广州的机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机票日期不对、地点不对等错误。

这样的做法挺机械的,似乎上司对下属不尊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理解。建议有想法的人去碰一碰计算机的Word文件操作系统,关闭文档时,看到界面上出现“是否保存?是(Y)、否(N)、取消”的提示框就明白了。微软这么设计,并非认为所有人都是糊涂虫,而是加一道确认,减少误操作,减少错误率。

管理就是这样,把所有的琐琐碎碎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认真对待,并努力做透,才是正途。

4换位习惯

换位习惯,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换位思考习惯,就是站在工序和环节的下一位去思考问题,站在服务对象和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曾入住一家四星级酒店。早餐时一进餐厅就有服务员来收餐券,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收完餐券就没下文了,也没有给我领座。我找到一个座位坐定后,发现没有餐巾、刀叉、筷子等,去盛稀饭时发现盛稀饭和牛奶共用一个舀勺。用完餐需要餐巾纸,举目四望却不能对视上一个服务员,于是只有“哎、哎”地大声叫。以上这些细节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在地摊上就更不当一回事,但在星级酒店就是服务的缺陷,或者是餐厅服务的事故(虽然是小事故)。应该让服务员到别的酒店去消费一两次,别人的优点就学,差的地方对照自己去改正。当自己作为顾客时发现的问题,记忆是深刻的,改起来也容易,比领导苦口婆心去教育快得多,彻底得多。

有时候,我们很多事也努力做了,但就是不到位,多数是因为没有站在被服务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广州开车,我在一个路口处突然愣住了,不懂该怎么走,两块指示牌:一个“环市路”,一个“内环路”。我怎么也找不到哪条是环市路,哪条是内环路。如果立路标的人带上自己外地的亲戚开车跑一趟,我想就不会这样挂路牌了。

在老家办出国考察的手续,反复几趟地跑,不是配套材料不齐,就是表格填写不对。我还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读了17年的书还填不好一个表,没有读那么多书的人该如何呢?如果以己推人,这些干部一定会给出材料清单,做样表示范,指出哪些地方最容易错。这样,我们老百姓办事也就方便了。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服务不好,恐怕也不能说他们都是态度不好,公仆意识不够,而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换位思考的训练。

在企业,换位思考的习惯可以训练出来。比如让员工到下一道工序工作一周、让销售经理去生产部当10天见习副经理、让财务人员到市场去收货款;再比如让生产部的干部协助采购部的人去买一两次比较紧俏的原材料(而且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时候)等。

员工经过一定量的系统训练,习惯于列清单、习惯于定置、习惯于做接点和换位思考,天长日久,团队的成员工作起来,就一定能变得更细致、更认真、更到位,合作也就更流畅,效率也就更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