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第二章 为什么做不好细节(3)

少年时代的我从来没想过每天吃什么菜,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就是我最强烈的愿望了。当时,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一日三餐稀饭居多,而稀饭里也多拌有青菜、红薯、南瓜、萝卜之类。直到高中毕业,我回乡务农,学会了用拖拉机耕地,用柴油机抽水(算是技术工种),在兄弟生产队支援吃派饭时(即安排到农户家作客),农户在青菜里多放了几滴油,加了个水蒸蛋,那已经是皇帝般的日子了。

有一天,由于通宵脱麦,我因疲倦半夜睡着了,而全村的社员夜里收工后都饱饱地吃了一餐油水很足的面条。醒来后,我为此哭了一场。不料,次日多数社员都闹肚子,原来煮面条的老人错把涂刷木头的桐油当炒菜的菜油了。使得16岁的我幸灾乐祸了好一阵。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谈细节,谈精致,就是一种奢望。人们常说,饥饿是治疗厌食的良药。直到今日,我从未见过上了餐桌而我不吃的食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厌食症一类的现代疾病。因此,在回答我女儿“父女两人为什么消费观念差异极大”的问题时,我的答案是“你的父亲比我的父亲强,我的父亲不能保证我有一个温饱的童年,而你的父亲给了你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格局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有”,而是力求于“精”。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为精致的生活标准,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开始对细节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使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到2006年,我国仍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2100万人;还有近3500万人没有实现稳定脱贫,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重新返贫。当然贫困并不一定与做不好细节有必然联系,但在客观上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精细程度的要求。

例如,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还是有不少人饭前不洗手、睡前不洗澡。

〖〗这篇文章摘自《读者》2007年第2期,罗声雄的《陈景润的怪癖》。有一篇文章说:“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以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很少洗澡理发。”

80后的人看了这篇文章,肯定会觉得一个大数学家,生活这么不讲究,不可思议。但我是理解的,虽然我现在并不这样生活。

客观地讲,不注重细节反过来也会降低生活效率,大大放慢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步伐。中国消费者往往爱图便宜,因此购买的产品有些小问题,也只是一声叹息了之。例如,我们在大排档吃饭,汤里有一只蚊子、菜里有一根头发,也常常是自己挑出来,不再追究。

某日,在甘肃天水的一家酒店落脚,酒店经理问我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说:“你的酒店不应宣传准五星级的概念,这样拉高了顾客的期望值,事实上你的硬件接近五星,配套设施仅为四星,人员服务水平还不过三星。因此你只说你是三星级酒店就使顾客心理容易平衡,就容易产生高满意度了。”

消费者因为消费水平低,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对厂家和商家的标准和要求。实际上,这样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企业本来就是在消费者对细节的挑剔中成熟起来,是在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三、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当前人们不注重细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的浮躁心态。

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

就一个急于求成,也存在三种情形:其一是幻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其二是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其三是只顾眼前利益,忽略未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