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第二章 为什么做不好细节(1)

(根据《经济导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3:您的书出版之后,图书市场里立马出现了一大批“××决定成败”的书。有些书的封面和标题跟您的书几乎是一模一样,很有迷惑性。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您准备起诉他们吗?

答:你说的是一种跟风现象,也是我们社会的痼疾之一。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欠缺。因为创新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而对于别人的成功进行“克隆”,来得又快又轻松,还能牟取暴利,何乐而不为?

对于跟风者,我不想打官司,因为费时又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有人跟风,也证明了书的成功。启功先生对别人模仿他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我也是。

(根据《三峡商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4:在您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十分畅销之际,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相反的论调,比如有人说:“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强烈地感觉到,“细节”正被很多人“误读”。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细节”,一是战略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讨论的,那只是少数决策者的事;二是一个好的战略决策必须是在做好“细节”的情况下,通过周详的分析后才能做出的;三是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在“细节”上很好地执行,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更多的人的工作是细节上的执行。如果一个单位里每个人动不动就对战略指手画脚,那谁来做事?谁来执行?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的人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琐碎、单调的事,也许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却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不仅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还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仅要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更要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国人勤劳、智慧,但还要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细作风。

南辕北辙的道理谁都懂,战略当然很重要,但我不能在书上写: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我只是想强调,对于改变目前中国社会中的浮躁状况而言,细节极其重要。

(根据徐州交通广播台的采访整理)

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

——汪中求

“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责任感缺位,就会不在乎细节,也看不到细节,更无法做好细节。

第二章为什么做不好细节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

细节要“用心才能看得见”,即认真。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是看不到细节的;有时即便看到了细节,也做不到位。

先讲一个列宁画纽扣的故事。十月革命成功不久,当时的莫斯科十分缺粮,需要派一批干部到外地采购粮食。有一位被派去征粮的干部给列宁留下的印象很深。此前列宁看见这位干部衣服上有一颗纽扣脱落了,连续三天他都没有把那颗脱落的纽扣钉上。由于这件事,列宁很想改派别的人去采购粮食,但又觉得理由不充分。后来,此人采购粮食运到半路让白匪给烧了,最终没有拉回半粒粮食。事后的总结会上,列宁一言未发,一直在一张白纸上画着什么,会后人们看到纸上画的是一颗纽扣。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但下面的案例就不只是启示了。民警在羁押一位吸毒女时,未通知相关人员照顾被她独自锁在家里的三岁女儿,使其活活饿死。2003年6月4日下午,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女李桂芳将三岁的女儿李思怡反锁在家中后,来到成都市金堂县红旗商场行窃,被保安抓获并报案。

审讯中,民警发现李桂芳是吸毒人员,依法对李实施强制戒毒。

当晚10点左右,金堂县城郊派出所用警车将李桂芳送往成都市的强制戒毒所。途中,押送民警在李的要求下,用手机联系李的姐姐,想请其姐姐照顾一下李思怡,结果无人接听。于是民警又通知了李桂芳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青白江公安分局团结村派出所,请该所通知李的姐姐将李思怡带回家中,或由派出所直接将李思怡接出交给李的姐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