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我生命的活力就来自物理学的挑战。”李教授平易朴实的开场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科学的那种炽热情怀和对科学人生极限的认识。报告会后,他没有停顿,似乎要在最短的时间,将他的光和热,尽情挥洒在故乡的土地上。他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小会议室接受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我得到一个机会,面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其实,即使我没有正式提问,他的个人魅力,已经让我感到科学家的神采。我更想了解这位科学家的人生观,所以在同李政道教授个别交谈时,问及一些人生哲学问题。
李政道教授沉思片刻,深情地说:“科学研究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不可缺少。”
老科学家对科学的孜孜追求,为科学事业奋斗不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政道教授进一步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很多重大基础研究当时看起来与人们没有多大关系,但对人类的发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好比鱼和水:没有水,就没有鱼,也就没有鱼市场;而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应用研究,也就没有开发研究。20世纪的两大科学成就,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可见没有基础研究,现代科技文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谈到如何才能产生划时代的基础科学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问题时,李政道认为,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和高科技教育工具。培养能创新的科学人才,需要良师和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过程;要认清方向、创造环境、抓紧时间和机遇,以及得到老一代科学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础,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不能速成,更不能心急。
这个观点由李政道提出来,就有特别的影响力。他联系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实际状况,告诉我说,作为基础研究的理论导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导师要言传,更要身教;学生要做学问,更要学做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是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要多注意从小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敢于动手实践的勇气,因为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的根本。他做了这样一个总结:“求学问,需学(会)问;只学答(案),非学问。”
谈及中国科技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李政道很客观地分析说,中国和别的国家在科技领域竞争的最大优势很明显,那就是人才众多。在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熏陶之下的中国人民勤劳而又聪慧,特别是年轻一代,以迅速增强的强大国力为后盾,正在成为世界科技领域内的一支生力军;尤为可喜的是,在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越来越展现其因人才汇聚而形成的集团优势。
李政道说这是有着切身体会和事实根据的,中国目前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已经有了突出表现。主要体现在,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受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但要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龙头”之一,仅有上述几个方面的良好表现是不够的。中国还必须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争创更多的第一。
这是李政道对当下中国年轻科学家的期望,他相信,只要中国政府继续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只要老一辈科学家能够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只要青年一代科学家能够在目前已经形成并逐步优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中奋力拼搏,那么,中国的科技事业一定会在新世纪有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飞跃。
我看着李政道教授,他宽和的微笑,充满了感染力。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以一种科学家的严谨,做出符合逻辑的分析,令人信服。
时间,对这位科学家来说,太宝贵了,我不敢再过多地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