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第九章 前赵后赵(1)

关中的晋军也发生分裂,都督长安以西诸军事的司马保拥兵自重拒不出关,晋朝三路出兵恢复天下的意图化为泡影。历史赋予人们的机会稍纵即逝,所谓风云变幻、世事无常,正当唯一一支实力强大,真心打仗的刘琨与猗卢一腔雄心欲在并州有所作为的时候,塞上和中原的局势均发生了变化。

公元314年,石勒抓住王浚称帝的野心,假意向王浚称臣,借着王浚麻痹大意之机意欲偷袭幽州,因为害怕遭到刘琨的偷袭不敢出兵。右侯张宾认为刘琨绝对不可能帮助王浚,而最终刘琨确实没有帮忙,是什么原因使一对坚持在北方抗敌的晋臣成为冤家的呢?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刘琨认为王浚对晋朝有异心,他怎么可能去帮助一个叛贼,意气用事使他忘记唇亡齿寒的古训。

石勒偷袭王浚得手,直到羯军到达易水(今河北雄县西北)时,王浚仍然坚信石勒是来帮助自己做皇帝的,对劝他出兵抗御的将领们道:"石公来,正欲奉戴我也,敢言击者斩。"正所谓猪油蒙住眼,人的欲望就是猪油。石勒到达蓟城,叫开城门,怕城中伏兵,把数千头牛羊赶入城中,塞住街巷,声言献礼,使幽州兵不能出战,最后擒获王浚送往襄国斩首,烧毁幽州宫殿而还。

王浚既灭,石勒在北方的对手只有刘琨了。刘琨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此时的拓跋部也发生动乱,随着幽州的沦陷,塞外的羯族和匈奴人开始叛乱,猗卢用血腥的手段进行镇压,引起联盟内部的分裂。猗卢想立小儿子比延为嗣,征召帮助刘琨协守晋北的儿子六修回塞上,六修怕被杀害没听从,猗卢亲自率兵攻打六修,反被六修打败,逃往民间遇害。拓跋普根起兵为猗卢报仇灭掉六修,六修手下的大将卫雄、姬澹率塞内外的晋人以及乌丸三百余家共计三万余人南奔并州投降刘琨。

刘琨得到拓跋鲜卑境内的精兵强将,喜出望外,马上让他们攻打石勒。箕澹、卫雄劝他说:"我的手下虽为晋人,久在荒裔,闲散惯的,不习恩信,难以法御。最好让他们休息一下,感受到晋朝的好处,然后用之,可以立功。"刘琨剿灭石勒心切如何肯听,他后悔当初没有及时出兵偷袭襄国,此次再也不肯姑息养奸,下令箕澹率步骑2万为前锋,自己亲统大军进占广牧(今山西寿阳西北)做后援。然而此时已全面控制住河北和河南北部的石勒远非昔日可比,石勒据险设伏,大败晋军,趁机打下晋阳,刘琨逃往鲜卑段部。不久,为段匹磾所杀。

刘琨虽不长于政治军事才略,但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艰苦抗敌,愈挫愈奋的斗志,以及他那"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们奋勇向前。

第九章 前赵后赵

石勒偷袭幽州计杀王浚,伏击刘琨夺取并州,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控制在他的手中。汉主刘聪拜石勒为大都督陕东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东单于,侍中、使持节、开府、加金钲黄钺,前后鼓吹二部,增封十二郡。不过无论再怎么封赐,匈奴汉国无力控制石勒已经成为事实。

公元318年,匈奴汉主刘聪病死,宠臣勒准杀掉刘聪的儿子刘粲,自称汉天王。镇守长安大将刘渊的侄子刘曜与石勒一起发兵讨伐,刘曜攻入平阳,自称皇帝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曜,字永明,刘渊的侄子,他和石勒一道成为刘渊的左膀右臂,他们成就匈奴汉国的辉煌,同时也毁掉了它。

刘曜小时候是个孤儿,史书说他"幼而聪慧,有奇度"。八岁那年,跟着刘渊在西山打猎,突然,乌云笼罩原野,刺眼的闪电划破苍穹,狂风夹着暴雨倾盆而下,众人齐到树下躲避,巨雷轰鸣,地动山摇,大树颤抖中仿佛即将倒塌,人们全都匍匐倒地,唯独刘曜神色自若。 刘渊感到惊奇,赞叹道:"此吾家千里驹也!"刘曜长大以后,气宇轩昂,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从小生就的白眉,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性格孤僻,好兵书,善骑射,读书读大略,文采出众。雄武过人,能射穿一寸厚的铁板,号称神射。可以看出,刘曜一点也不比石勒差,文武双全,是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刘曜有了自负的资本,对比古人,轻视吴汉、邓禹,自比乐毅、萧何。别人看不出他的能耐,独独刘聪非常重视,每每对人说,"永明,他是世祖刘秀、魏武曹操一类的人,以上诸公何足道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