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第二章 天女相思(1)

第二章 天女相思

公元二世纪,中国塞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昔日的大匈奴帝国已是明日黄花,南北匈奴的分裂为东汉王朝彻底讨平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4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汉朝在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立单于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伏拜受诏称臣,天之骄子低下高昂的头颅,南匈奴的投降非常悲壮,"匈奴诸骨都侯皆泣下"。

南匈奴投降,东汉王朝对北匈奴进行了两次战略大反击。公元73年,东汉明帝以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相机恢复同西域交通为战役目标,汉军兵分四路出塞:祭彤、吴棠出高阙塞,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北匈奴狼狈逃窜,窦固、耿忠部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置西域都护。公元89年,窦宪、耿秉奉汉和帝之命率领东汉和南匈奴联军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出击北匈奴,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大破之,降其众二十余万人。单于遁逃,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经过东汉王朝的多次打击,加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控制下的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北匈奴的势力日益衰落。公元90年、91年,又连续遭到东汉军队的进攻,损失惨重,北匈奴单于率部分人众逃往乌孙西北,后来又西迁征服康居(约在今阿姆河、锡尔河一带),逐渐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

拓跋鲜卑在大泽呆得一百多年,正是北匈奴远遁西方,漠北空虚的时候。漠南依旧控制在南匈奴的手里,到公元150年,漠南的形势为之一变,东部鲜卑崛起了。

拓跋部是鲜卑,但鲜卑并不只有拓跋部一支,"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最初的鲜卑部落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北魏王朝的主人拓跋部。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公元105年),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指东部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东部鲜卑人檀石槐被推为部落大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立大帐,建起鲜卑庭,基本统一了众多的鲜卑部落,结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大联盟。在他的领导下,东部鲜卑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将土地分成东、中、西三部,分置鲜卑大人。苍茫大漠,万里草原,全部成为鲜卑联盟牧羊纵马之地,檀石槐的声势威震塞外,南匈奴和乌桓只有避其锋芒而已了。

漠南亦是鲜卑人的天下,做为鲜卑之一的拓跋部似乎也看到漠南大草原在向他们招手。可汗邻的遗嘱便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年青的洁汾汗正式受命南迁。拓跋部的南迁还有另外一个好机会,东部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正在准备与东汉帝国的大决战。

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檀石槐亲率鲜卑骑兵三四千骑寇云中郡,正式与东汉王朝叫板。战争接二连三的展开,鲜卑骑兵学习匈奴人的战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展开大规模的抄掠,东汉朝廷屡次出击没有收获,准备封檀石槐为王,把公主嫁给他。檀石槐拒不接受,陶醉在他强大的铁骑之下,不满足于称王,要与南面的东汉王朝一较高下,颇有昔年冒顿单于的气势。东汉朝廷动用了和亲的政策也打动不了檀石槐的雄心,终于恼羞成怒,汉灵帝下令反击,公元177年(汉熹平六年),汉将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忙于攻击东汉朝廷,正好给了年轻的洁汾汗一个大大的机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