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2)

为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理想藏书》,这里需要对原作的编选、排列、介绍意图作几点说明:

1.《理想藏书》每个专题49种入选书只分三个档次,每档中作品的排列则不分优劣,仅以作者姓氏字母为序。例如列入前10种的书,都被认为属于同一档次,没有谁第一,谁第二,谁第十的排位之说。

2.每一专题中,同一作者的作品只出现一次。一本书在某一专题中出现,则不在另一专题中再次出现,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在不同专题中出现,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哈姆雷特》分别入选“英国(语)文学”和“戏剧”专题。

无疑,专家、学者们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甚至有普遍意义。但这毕竟是他人的选择,其片面性在所难免。更何况它给读者留下的自选余地只有五十分之一,实在难以照顾各人的趣味。该书主编皮埃尔?蓬塞纳承认:“这仅仅是一种选择,我们的选择。我们可能忘了一些作家,也可能选了一些价值地位不高的作品。”

我们的读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把这些书目当作一种参考,既不否定它的普遍意义,也不盲目地被它牵着鼻子走。他们可以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有目的地有方向地选择。

谈到这一选择的片面,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是偏见:西方人的偏见,法国人的偏见,法国专家的偏见。这些偏见基本上出自欧洲文化中心论(甚至是法国文化中心论),这从选题的偏见即可见出;有的则受专家的文化背景如知识面及趣味的限制。其二是语言的局限:法国人选的书自然局限于法文,这点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外国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入选范围限于法译本,无译本的原着自然进不了书单,译文欠佳的也得不到编选者的青睐。如中国的《离骚》恐怕永远也进不了他们的入选圈。鉴于2 401种书中有近四分之三是译文,书目所体现的价值的折扣也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如此,书目的推出依然功不可没,光是2 401种书名的提出,便代表了巨大的工作量和信息量。

《理想藏书》中译本的第一版出版后,我听到了不少读者和评论者的意见,主要是表示感谢,感谢作为翻译者的我为中国读者译了这样的一本“书目之书”;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善意的批评,对我的翻译提出了看法,尤其是一些已经有了中译本的图书书名的翻译法。

后来,还有一些出版人与我联系,表示对光明日报出版社的那个版本不满意,希望能出一个《理想藏书》的新译本,把旧版中没有翻译的内容给补充齐全,同时把图文的编辑做得更好些。我自己也有意愿把译本做得更完善,但苦于没有适当机会,这件事一直就这样拖了下来,直到如今。

现在,在世纪文景的编辑们的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对《理想藏书》译本的修订工作。兴奋之余,觉得还有些话似乎要对读者讲一讲,算是为新译本作一个说明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