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同盟会的成立,结束了他之前一败再败的历史,中国革命的新纪元由此开始了: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盖前此虽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多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过欲有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苏将尽之国魂,期有继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初期的同盟会,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社会成分复杂的、以新式知识分子面目出现的反政府者的大联合。深入分析活跃于辛亥时期力主变革社会的力量构成,则会发现这股力量是由主张民主共和的新式知识分子、新军中的革命分子、会党中的反政府分子和立宪派中的士绅阶层(包括主张立宪的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和已经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所组成。从这一政治形态来看,大致可以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阶级属性定位为:他们是平民的代表,是知识分子,是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帝制的坚定主张者和勇敢实施者。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连广义资产阶级都不是,他们是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形态中产生的。他们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近代民主思想;他们靠知识生存,服务于新兴的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他们与封建皇室和官僚阶层没有依附关系,但是又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完全不同,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和经济利益,而是为从昏聩的帝制统治下和岌岌可危的列强窥视下拯救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制约的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诉求和阶层利益。他们不同程度地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尽管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尚未脱开无政府主义的干系。
由此,可以合理而清晰地解释孙中山的思想和行为轨迹。
辛亥革命,是民主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
这场革命由于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而顺天应时。
就在孙中山认为革命的新纪元即将来临的时候,大清帝国的都城北京发生了一个震惊中外的事件:清廷的五位大臣,在前门火车站准备登车的时候,一颗炸弹在他们的身边爆炸了。
五位大臣是奉朝廷之命出国考察宪政的。
这一事件的惊人之处在于:首先,一个以固步自封和专制残暴著称的封建朝廷,居然开始考虑实行立宪制度了;再者,那个刺客被炸弹炸得面目全非,没人能够辨认出这是何方人士,因此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对这位壮士一无所知。
急切地推动革命的资产阶级面目模糊,以至于此时的中国历史格外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