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试读:关于爱的五个误区(3)

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亲近的人,越想控制我们。

这些人声称最爱我们,但他们的爱却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为什么这些人的爱会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呢?因为他们给我们的根本就不是爱,而是控制。一些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不明白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其作用是要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并开始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这些控制型父母用自己的意愿取缔了孩子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从而使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最悲哀的是,这些父母对自己的问题竟毫无察觉,甚至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就是出于一种爱!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控制。父母之爱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促进孩子努力去实现它。

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来到这个世上最根本的目的;

而失去自我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所以,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父母控制孩子,则是企图按照父母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孩子。后者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孩子,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父母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孩子就不可能获得爱;孩子没有获得爱,就不可能独立;孩子不独立,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去实现它,到最后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是一个悲剧。

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脚走别人的路!

孩子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其目的并不是要去替父母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而是要开拓并完成他们自己的事业。父母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就会失去自我,而孩子一旦失去了自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

爱是向上的力量,它能提升我们的心智。

人们爱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不会懒在那里不动,而是会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其中。由于有爱作为动力,所以人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勇敢地前行。作为回报,人们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会不断成熟。正因如此,我们才说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

而溺爱是什么呢?溺爱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会让孩子变得懒惰,使他们不敢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只知道逃避自己应该承受的痛苦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智也就无法成熟。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溺爱则会把它从人们的心底释放出来,迫使人们不断向着黑暗的深渊沉沦。

溺爱不是爱,它与爱正好相反:爱催人奋进,溺爱使人懒惰;爱使人提升心智,溺爱使人向下沉沦;爱是天使,溺爱是恶魔;爱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溺爱是人类原罪的帮凶。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常常去姥姥家玩儿。姥姥对她十分溺爱,总是把饭菜端到她的嘴边喂她。为了给女儿解释姥姥的行为不是一种爱,我这样对女儿说:“孩子,你喜欢姥姥对你这样吗?”

“喜欢!”女儿回答说。

“你今年都10 岁了,难道还想像婴儿一样生活吗?”

“可是我喜欢姥姥爱我呀!”

“孩子,姥姥把你当婴儿一样来对待,这不是爱,而是溺爱。你知道什么是溺爱吗?”

“知道!”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道。

“那你说说看,你理解的溺爱是什么意思呢?”我继续问她。

“逆爱,就是逆着的爱呗!”女儿回答得很干脆,显然,她把“溺”当成了“逆”。

为了让女儿彻底弄明白什么是溺爱,我找来了纸笔又写又画,解释了一通之后,我突然发现女儿把“溺爱”误认为是“逆爱”,这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溺爱恰恰就是爱的对立面,所以 “逆爱”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爱是促进人们心智成熟的力量,溺爱则会阻碍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溺爱是爱得太多了,过犹不及;但从本质上来看,溺爱根本就不是爱,它与爱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溺爱的本质应该是“逆爱”!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