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让男孩吃苦,将来他会更苦(1)

当前的家庭构造多半是“6+1”的模式,家庭条件的改善让男孩得到了更多的爱,但是这种爱的方式通常很单一:保护孩子、给孩子快乐、让孩子得到很多。

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很多长辈都会过分溺爱、袒护孩子。“让孩子吃苦”的观念恐怕会让很多长辈大跌眼镜。

很多父母的心里常常是这种观念:“儿子还缺什么?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一定也要有。”但是,很少有父母会想到,这样会让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事实上,就一个人来说,吃苦耐劳是立世之本;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吃苦耐劳是立国之本和立族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将来就难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男孩吃苦,否则他的将来会更苦。

看看一些外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在日本,家长教育孩子都遵循着一个原则: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外,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日本的父母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通过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或是做家庭教师等来赚取零用钱。

在西方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苦,孩子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犹太人的国度里,他们会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挣取自己的零花钱,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财商教育,让孩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在德国,初中教育有一条特别的规定:学生必须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通过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条件尽管苛刻,却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也全力支持。

在墨西哥,父母从不包办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关法律还规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加坡,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父母们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有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因此孩子每天都要早起,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耽误过。

与这些国家的吃苦教育相反,中国的父母却做得看起来非常有“人情味”,中国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很多孩子从小就泡在“蜜罐”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吃苦,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呢?他们上大学后仍然无法独立生活,也就出现了前文中曾提到的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男孩在大学里却生活无法自理的闹剧。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看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其实是对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的一种扼杀。

很多家长都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年轻时已经吃了很多苦,绝不能再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吃苦。

不吃苦的男孩何以成为一个男子汉?

当然,中国的父母也有些是“开明”的,但他们的做法却并不怎么开明:

我发现我的孩子吃不得一点苦,因此我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很担忧。我决定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我有个姑姑住在农村,所以我准备把孩子放到农村住几天。可是到农村之后,我前脚刚走,孩子后脚就打来电话,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下不了狠心,随即又把孩子接回来了。

这位妈妈有中国所有父母的通病:心肠太软,不能看到和听到孩子的哭声,不然就受不了。孩子注定是要离开父母的,这样做怎么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经得起风雨的男子汉呢?

所以,明智的父母就应该让男孩从小吃点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