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大、清华是两个大“垃圾场”(1)

记得有一次在清华举办大型年会,王老师致开幕词,热情洋溢,激情四射,智慧火花照耀整个会场。结尾时,王老师抛出了“垃圾说”,听众哑然。中午宴会之时,大家议论纷纷,有些人找到我,投诉说,王老师前面讲得都挺好,只是最后一句话不该说啊。最后一句当然就是指上面那句话。我于是就问:“王老师前面讲得好,讲了些什么呢?”他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我忘了!”我心里想,看样子,王老师还是骂对了。“骂人”的话,大家记得清清楚楚,不骂人的话,没有几个人记得。几年过去了,有些朋友见面,还没有忘记这句话,可谓“刻骨铭心”啊!

如果时间允许,王老师一般在讲了那句话之后,还会附带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源于日本禅寺,说是有一位小和尚刚刚进寺庙,老和尚让他扫院子。他扫完院子后,问老和尚:“这些垃圾,放在哪里?”老和尚呵斥道:“八格牙鲁,这世界上没有垃圾。你可以把这些叶子和树枝收起来,冬天可以用来烧火。”小和尚说:“哦,知道了。”于是,他就用袋子把叶子和树枝收起来,包好。接着小和尚就问:“师傅,这些垃圾,如何处理?”老和尚仍然呵斥道:“八格牙鲁,我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垃圾的,你怎么还问!你看院子里坑坑洼洼的地方,可以将大的土块石块填在里面,不就平整多了吗?”小和尚说:“哦!”于是,就按老和尚的办法做了。最后,小和尚又来问老和尚:“师傅,这些总该是垃圾吧?”老和尚仍然大喊:“八格牙鲁,这世界上是没有垃圾的,你看屋檐下的石坑,可以把这些碎石子、小泥土填在那里面。”小和尚做完之后,才真正体会了师傅的用意,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没有垃圾”。

王老师常说:“垃圾是不到位的宝藏,宝藏是到位的垃圾。”北大、清华,曾经是孕育大师的摇篮,曾经是新文化的发源地,曾经是承担社会正义、呼唤社会良知、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藏。如今,在市场化大环境的推动下,它们失去了方向,它们不再以天下为己任,它们丢掉了精神,它们成了一堆没有放到位的宝藏,以至于被禅师“骂”为垃圾。其实,岂止王老师在骂,骂的人多啦!记得季羡林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讲了两句话,一句是“办大学,要靠大师,不是靠大楼”,一句是“希望北大跟以前办得一样好”。这两句话,着实比王禅师讲得文明多了,可是明眼人还是能体会出其中的“骂”。

笔者作为北大、清华两个垃圾场毕业的学生,初次听到这句话,其实并不奇怪,也不以为“骂”,反倒成了一个“鞭策”,使我时刻清醒。让我更为懊恼的,不是王老师的“骂”,而是北大、清华为什么就不能“被骂”?每每看到人们对于王老师骂北大、清华两个大垃圾场的激烈反应,我的心中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这些人究竟怎么啦?誓死保卫北大清华?北大清华是大小姐骂不得?北大清华是人们心中的偶像,碰不得?北大清华是智慧的化身,惹不得?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人们这么听不得说北大清华的不好?连青红皂白也不分。

据我所知,国家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每年给北大清华投资三个多亿的建设资金。北大清华的学生,成了社会的骄子,父亲、母亲为了北大清华的孩子,含辛茹苦,供养他们上大学,平均消费居各高校之首。北大清华的教授们,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外面讲课出场费动辄逾万,老板级的教授年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近二十年来,北大清华依托金字招牌搞培训,赚得盆满钵溢,是其他任何高校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至于国家级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跨国研究项目、横向课题等,北大清华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国家、社会、人民,对于北大清华,可谓宠爱有加。然而,北大清华对社会的回馈如何呢?北大清华成了留美预备学校,北大人清华人争先恐后地出国,出国后百分之八十留在国外工作生活。北大清华成了“假洋鬼子”的大本营,他们甚至不要中国的土博士,一切向“洋”看。北大校长以三分之二的老师有留洋背景为骄傲。北大清华是官场,又是名利场,“劣币逐良币”、“近亲繁殖”等现象司空见惯,恶性发展。有才华的老师进不去,没本事的庸才蹲着茅坑不拉屎。北大清华流行一句话:“北大清华无小事。宁可不做事,也不可出事。”许多人觉得官位要紧,自己的利益要紧,哪有什么士大夫起码应有的良知与良心?北大清华虽然在中关村旁边,可是对于中关村的智慧辐射作用微乎其微。北大清华虽然每年发表不少论文,可是多数不过是为外国人做注脚。北大清华虽然每年输送聪明绝顶的毕业生,可是他们中究竟有多少感恩国家的栽培、社会的哺育和人民的厚望..尽管不能一概而论,尽管不是所有北大清华人都在腐败堕落,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北大清华说“不”呢?他们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他们没有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难道就不允许老百姓指出来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