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近世各宗 04

第五节

净土宗净土宗之持名念佛,自唐代善导提倡之后,既普被于一般社会;宋明以后,则无论禅、律、台、华各宗,皆兼修念佛法门;是则净土可谓诸宗融合之归宿处矣。近代各宗大德比丘之兼宏净土者,已见各宗之下,可以勿论;其专力阐扬净土者,亦指不胜屈;举其最著名者:清初则有省庵、梦东二师;清末则有古崑法师;最近则有印光法师;至于居士之精修净土者,如周梦颜、彭绍升、杨文会等,前章已述之;兹不复赘。

省庵法师,名实贤,字思齐;常熟时氏子。世业儒;师初生即不茹荤;总角时有出尘之志;十五岁出家;于经典过目不忘。二十四岁,圆具;严习毗尼,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帖席;率以为常。后谒绍昙法师,听讲《唯识》、《楞严》、《止观》,昼夜研穷,于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昙师即授记莂,传灵峰四世天台正宗焉。既而禁足于真寂寺,日阅三藏梵策,夕课西方佛名;三年期满,每应各丛林之请,升座讲经;历十余载,江浙缁素;倾心归师。晚年,更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严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皆谓永明再来也。雍正十二年癸丑佛成道日,谓弟子曰:“我于明年甲寅四月十四日,当生净土。”自此掩关,昼夜课佛十万声;及期出关,嘱付院事;十二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面西趺坐,合掌称佛名而寂。春秋四十有九。著《净土诗》一百八首《西方发愿文注》一卷、《续往生传》一卷、《东海若解》一卷、《劝发菩提心文》一卷、《舍利涅槃诸忏》;并行于世。

梦东禅师,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号梦东;京东丰润马氏子。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靡不淹贯。二十二岁,因大病,悟幻质无常,发出世志;病已,遂出家。历参诸名宿,预讲筵,于性相二宗,《法华》、《楞严》、《圆觉》、《金刚》等;圆觉顿开,了无滞碍。既而参粹如纯禅师,明向上事;乃传其法,为临济宗三十六世;磬山修七世也。每忆永明大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日课十万弥陀,期生安养;遂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而已。嘉庆间,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本期习静终老,而衲子之追随者众,遂成丛林。如是十年;一日,集众付院务;诫弟子曰:“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于是示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时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也。寿七十。著有《念佛伽陀》一卷、《梦东禅师遗集》二卷。一名《彻悟禅师语录》,内容略有异同。

观省庵、梦东二师:一则台宗嫡系;一则临济宗嫡裔;然皆以本宗兼修念佛,皆专力于净土法门,予后世以绝大之影响;诚有见于末世众生,根器浅薄,非净土不能当机也。至今海内丛林,以净土立宗历世规模勿失者,世人咸知红螺山资福寺;是则梦东禅师之遗泽,不其远欤!

道光时,红螺资福寺沙门达默,著《净土生无生论会集》一卷;自叙云:“会集者,谓释题一科,皆出彻祖之笔;若不集之,恐失传也;论中著述,尽采台宗之意;若不会之,恐失详也;今会而集之,作斯名焉。”达默,盖梦东禅师之法孙也。

古崑,字玉峰,号恋西比丘;咸同年问人;自称幽溪传法后裔,极推崇幽溪之《生无生论》;笃志净土,故自愿嗣幽溪之法也。其病中发愿词云:“古崑于癸酉年三月初五日,身染重病,直至秋间。夜不安眠,口不开味;生死之事,未知如何;想我此生,别无所能;只有净土一门,极力相信;诚恐宿业深重,现生不能如愿;岂不孤负佛恩,枉被法服,虚消一切信心;供养佛袈裟下,失却人身,最堪痛惜;异方便中,不成道业,宁不悲伤;故于九月二十三日,在天台教观,启建四十九日七期;禁止言语,不敢放逸;每日早晨,敬燃臂香三炷,供养阿弥陀佛。”是可见其对于净土之恳切矣。著有《净土随学》二卷、《净土必求》、《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净土神珠》、《西归行仪》、《永明禅师念佛诀》、《念佛开心颂》、《上品资粮》,各一卷。

省元法师,山东蓬莱县人。俗始贺氏,名宪章。慧而好学,考入邑庠,旋食饩。与友赴乡试,荐不售。友抑郁以殁,师为经纪其丧事,悟生死无常,遂有出世志。渡海至辽阳千山,依中会寺思禅师数年。又赴高丽访师。至营口,遇道士赵了梦,一见,即称师有仙骨。继复遇舒龙禅师,授以教外别传,乃回中会寺,皈依思公座下,剃度为僧。时年二十九岁也。既而诣天津海光寺法启和尚,受具足戒。闻房山县上房山境地幽胜,宜于修养,遂往山上兜率寺,住堂参学。比移云梯庵住静。日只中午稀饭一餐,搬柴运水,悉躬亲之。一日,正担水回庵间,忽忘身心,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自此寂照真境,时复现前。后往昌平银山。居数年。来北平。住极乐、通明、广化、庆宁、嘉兴等寺,均未久。迨民国七年,孙静庵、周志甫两居士,请师住拈花寺,愿终身供养。师乃闭关三年,出关后,十方四众问法者踪相接,师皆随机开示,特注重念佛法门云:

文字般若,口头三昧,都是不中用的。惟自行住坐卧之中,单提一句阿弥陀佛,默默持念,不用出声,不可闭眼,只要字字分明,时时寂照,不疾不徐,勿忘勿助,无间无杂,密密绵绵,直至一心不乱,忽然离念,寂光真境,任运现前,那时正信不疑,决定发愿往生矣。

未几仍闭关,阅六年之久。于民国二十一年,旧历九月二十七日子时圆寂。临终三日前,预知时至,告人曰,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加总不妨。及往生时至,趺坐西望念佛含笑而逝。逝后异香满室,大众叹为希有。师遗命弃骨东海,荼毗之日,五色舍利,多至千数粒云。

印光法师,名圣量,别号常渐;陕西邰阳人;俗姓赵氏。少为儒生,有声庠序。年二十一,悟世相无常,出家圆光寺。由是遍参知识,叩向上事;淹通宗教,专力提倡净业;初驻红螺山;既而卓锡普陀法雨寺;一衲之外,身无长物;终岁居藏经楼,脱粟粝食,影不出山者二十年;二六时中,唯持弥陀名号。尝云:“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弥陀是念,唯净土是求;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法师之推尊净土,于此可见。居普陀时,虽与世鲜通;然缁白闻名而求开示者日众;法师口宣笔答,凡所为文,字字从性海中流出,而仍无一语无来历。会高鹤年朝普陀,得师文稿数篇,刊于上海《佛学丛报》。浙西徐文藯,复搜求师之文字,汇印成册,名《印光法师文钞》行世。于是读其文而向慕者益多;皈依弟子几遍海内。法师体貌魁梧,道风峻肃;与人语,直割肺腑;虽达官贵人,绝无假借。尤尽力于慈救事业;凡水旱赈济、监狱讲道、放生池、慈幼院等,往往经法师之提倡,即底于成。又以近代战祸不息,皆众生杀业太重,不明因果所致;刊送《安士全书》,以期挽回人心,多至数十万部。今年已六十余,精修不懈,方今修净业者,无不奉为准则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