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模式的重生(1)

8.温州企业模式的重生

“温州企业模式”曾是不少城市学习的样板,但温州也在进行二次创业,它的“前店后厂式”的个体经营模式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羁绊。企业需要上规模、上档次、打品牌,打造“新温州模式”已经成了摆在温州人面前的历史命题之一。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再好的经济模式如果一成不变,它也很难能够保持着原有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别的城市和省份在“学温州”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摸索:转变观念,提供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在学习引进中积极创新。温州人所到之处,也推动了当地人观念的快速转变和经济意识的急剧增强。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车轮推进到2008年的时候,当中国的税收等各种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时候,当“国民待遇”原则使得中国的几大经济特区很难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具有多大政策优势的时候,偏于一隅的温州还能够风采依旧吗?“温州企业模式”还能够获得人们的追捧吗?

国务院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刃波指出:“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民待遇原则意味着国内外的企业将按照一个‘游戏规则’办事,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而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在人才的竞争上。在国内还算有点规模,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全球,我们如何跟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竞争?企业运营仅凭个人经验、个人感觉或者亲情肯定维持不了长久,职业经理人的引进是必然趋势。”(《温州的坎需要自己迈》,庞亚辉著,商界在线。)话语中充满着对温州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紧迫性和期待性。

一个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在做到一定的规模和高度之后,要想进一步突破和提高,仅靠自身的努力和以前的管理经验是很难见效的。必须借助外力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升华。目前温州的企业大多正处于需要变革的阶段,企业家必须跟上这场变革,否则就很难说两年之后还能够保持目前的领导地位。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就整体而言,温州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规模意识还比较薄弱,而温州人的传统思想使他们依然更倾向于单打独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直是大多数温州企业的心态写照。虽然温州的个别企业引进了职业经理人,但这毕竟还是少数,而且就是这少数企业中还时常发生职业经理人来了又走的结局。

中国缺乏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特别是温州,职业经理人市场更是相对不发达,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家族企业寻找职业经理人的途径相当有限,家族企业难以寻求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从温州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来源看,一般都是从对本行业领域比较熟悉的企业中寻找,或是在温州区域内企业中寻找,这就使得职业经理人的来源、数量和档次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温州家族企业中,政府官员下海成为职业经理人的为数不少,这里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官本位使得政府部门聚集了大量的社会精英,同时受温州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与企业接触较多的政府官员在观念上与家族企业主比较趋同,容易被家族企业主所认可,加上当前政府资源对企业仍然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些政府官员下海担任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也是容易理解的事。二是职业经理人的信用无法得到保证。由于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评价,也无法得到完备的相关信息,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只能通过有限的途径进行了解,所得出的判断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偏差。因此,温州家族企业在经理人引入及其使用上是相当谨慎的。即使引进了职业经理人,一般也很难进入核心决策层,家族企业家只是通过分权的方式授权职业经理人承担部分的管理职能,即使是担任总裁或总经理的职业经理人,在公司大的决策方面仍然还取决于担任董事长的家族企业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和相对独立性。下表反映的是家族企业的决策权主要取决于家族企业家个人。家族企业家与他人(包括职业经理人)共同决策的仅占17.9%。

家族企业决策机制

家族企业决策机制 统计频数 百分比

基本一个人说了算 14 12.5%

主要一个人决策,同时参考别人意见 78 69.6%

共同决策 20 17.9%

无疑,这样的特点对职业经理人员的使用存在着排他性,那些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理人员往往难以在具有强势“精神领袖”特点的家族企业中充分施展。在温州民营企业中,很多“空降兵”无疾而终,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也一直是企业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