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科龙是真正要做产业(3)

而顾雏军则把它归结为游戏规则的问题:“新闻界应该关心这个企业被并购以后的社会效益,比如说,会不会裁人、会不会导致失业率提高、会不会扩大生产,另外还有环保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这才是比较合乎游戏规则的。而我们的新闻界却更多地关注我有没有钱买这只股票,我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这应该是由大股东关心的事,跟别人没有关系。”

对于一些媒体重提顾氏循环理论之事,顾雏军尤其反感:“我当时感觉很不舒服,一个学术问题应该在学术界来讨论,不应该由一些财经方面的杂志来讨论。财经界对这个企业怎么赢利可能比较熟悉,但它不能了解一个学术理论的正确与否。所以,我觉得把两个不应该混淆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才导致了这个股票有这么大的跳水。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件。”

在海外闯荡了10年,习惯了海外商场游戏规则的顾雏军显然还没有适应国内的游戏规则。

这是顾雏军第二次遭遇信誉危机。但当时,顾雏军的回旋余地还很大。

2001年年底,顾雏军高调在香港、广州同时举行“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新闻发布会”。面对两地几十家媒体的追问,顾雏军仍能从容应对。他一面澄清事实、一面大声对记者说:“我不是骗子!”并当场宣布:“如果科龙电器年赢利不超过2亿元,我每月只拿1元工资。”

收购科龙引发的媒体风波虽然没有完全平息,但没能阻挡顾雏军的收购进程。

2002年1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了与容声集团关联交易的调查结果,容声集团对科龙电器欠款高达12.60亿元。当天,股票复牌。

面对新情况,顾雏军不得不与容桂镇政府就收购价格重新谈判,并最终将收购价降至每股1.70元,总价由之前的5.60亿元减至3.48亿元。同时,顾雏军通过顺德市政府及广东省政府与众多债权人协调,得以获得多家银行转贷的机会。

顾雏军后来说:“以前科龙是个很优秀的企业,银行是抢着给钱,是求上门来给我们贷款的,但在我们收购科龙初期的那段时间有很多误解,很多给我们的贷款额度到很晚才恢复。各方面的不理解给企业造成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在中国收购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吧。”

此后,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债务安排,科龙电器于2002年3月14日公告了最终解决方案:顺德格林柯尔替容声集团偿债3.48亿元,以此作为入股价款;余下的9.12亿元债务,则由容声集团将所持“科龙”、“容声”等商标、容桂镇一块39.9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科龙电器作冲抵。

至此,科龙电器与容声集团之间已是钱银两讫,顾雏军这场耗时3年的收购尘埃落定。

2002年1月7日,顾雏军第一次以中国第二大冰箱公司新董事长的身份到科龙正式上班。顾雏军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顾雏军第一次坐在科龙董事长那宽敞豪华的办公室时的感觉,比两年前格林柯尔上市时站在香港联交所时的感觉还要爽。这是顾雏军一生事业的第一个巅峰。踌躇满志的顾雏军说:“科龙电器本次股权的变化,是中国家电业变化的一个开始。”

是的,收购科龙只是顾雏军的第一次出手,是以后三年里一连串疯狂收购的开始。

此时,顾雏军的脚下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如果不是他日后欲望膨胀、鲁莽从事,他原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一出让世界家电业瞩目的威武雄壮的好戏。

顾雏军从入主科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科龙是一个制高点,借此可以高屋建瓴、纵横千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科龙也是一个火山口。他没有思索潘宁、王国端和徐铁峰的下场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听到张维迎等学者关于民营企业千万别碰国有企业的忠告。

有作者说,20年的联想是一个“局”。其实,20年的科龙同样是一个“局”。科龙2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用经济手段演绎的政治史。能够成功驾驭科龙的只能是像柳传志那样懂政治的企业家。

可惜顾雏军不懂政治,他只是一个有才华、有眼光、有野心、有胆量的企业家。

顾雏军的悲剧命运从收购科龙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