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思想和文学的饕餮之徒/122(8)

这一部稿子也卖出去了,说明了他们选择的正确。但稿费寄来时,他们发现书店给少算了一万多字。等半年后书印出来,特地去买了一册,回来一五一十地仔细计算,的确是少算了。于是去信追讨,要回了十几个大洋。

夭折的《新生》

办杂志是从事文学运动的必要条件,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人对这事酝酿已久。鲁迅后来在《域外小说集》新版的序言中说:

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但做这事业,一要学问,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资本,五要读者。第五样逆料不得,上四样在我们却几乎全无。

所谓同志,一共是四个人。鲁迅、许寿裳是骨干,周作人刚从国内来,虽然不熟悉情况,但热情也很高。此外还有一位袁文薮,学问也不错。当周作人到日本时,袁文薮已经转往英国留学,所以不曾见到。他答应到英国后写文章回来,可是一去杳无音信,不但文章没有寄来,连信也没有一封。另外三个人很失望,说这对《新生》是极不利的,还没有排好阵,就先折了一员大将。

《新生》杂志封面和插图都已选定。第一期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的油画,题作《希望》,画面上是一个诗人,用布包着眼睛,怀里抱着竖琴,跪在地球上面。这是从他们买的《瓦支画集》中挑来的。此外,鲁迅还喜欢俄国反战画家威勒须却庚的作品,其中骷髅塔和英国军队把印度革命者绑在炮口上处决的画,觉得很有震撼力,选出来备用。

新生的意思就是“新的生命”,因为是介绍外国文学的刊物,所以采用了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诗集的名称Vita Nouva。

周围的中国同学看他们忙得很起劲,都很好奇,待知道他们的意图后,就开玩笑说,这“新生”莫非是“新进学的生员”(即秀才)的意思吗?

确实,那时很少人会对文学感兴趣,尤其是外国文学。看一看倒是可以的,去研究去介绍,被认为是浪费生命,古代就有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说法,舞文弄墨远不如升官发财生活得舒畅惬意。所以当时留学生中学文学和美术的很少。有人就当面问他们:“你们弄文学做什么?有什么用处!”

他们也知道文学是艰苦的事业,甚至会艰苦奋斗一辈子却得不到任何好处。有时候到书店看书,回来谈论,会凄然地说起不知道最近哪一位小文学家死了,因为书架上发现了些新的文学书,可能是某个文学家死后,其藏书被卖给旧书店了。

杂志的封面和插图都已选好,并且还印了一些稿纸。几个人都奋力写稿,成功仿佛就在眼前。然而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故。事情还是出在资本上,原来答应给资助的人不见踪影了。

《新生》还没有问世就遭夭折,使三个文学青年很丧气。鲁迅后来回忆说:“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命运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但他们的文学梦还没有做完,他们并未轻易放弃努力,而是更加认真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也没有停止。

两兄弟特别注意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或现在多受异族的入侵和欺侮,文学作品中往往表达愤怒和反抗的精神。当时的中国也处在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的境地,反压迫、争自由是中国人民的使命。中国人如能读到那些国家的文学作品,会从内心产生共鸣,受到鼓舞,从而振作起来,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争得民主自由。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很注意搜集东、北欧国家的作品。但当时,日本翻译界不太注重这类作品,因此日译本很少。而德文本却很多,鲁迅的德文就派上了用场。他常到专卖德文书的“南江堂”找书,有时还到旧书摊上搜寻德文杂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