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邀约胡适之 毛泽东初识周恩来(1)

第二回 陈独秀邀约胡适之 毛泽东初识周恩来

话说高君曼从外面回来大叫大嚷,蔡元培和陈独秀接过号外一看,原来上面登着蔡锷在云南起兵讨袁的消息。陈独秀诧异地说:“我听说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后,监视得很紧,怎么一下子就跑到云南去了?”蔡元培说:“这事我略知一二。听说他在北京结识了名妓小凤仙,表面上纵情酒色,实际上准备逃走。

最后在小凤仙的帮助下逃出北京,在天津坐船南下。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组织起护国军讨袁了。我看这一次肯定能成功。”陈独秀听了担心地说:“那小凤仙可要吃苦头了,老袁岂能饶了她。唉!说起来小凤仙也算是红拂再世,风尘中不可多得的人物。”蔡元培笑笑:“仲甫兄不愧是多情男子。倘若小凤仙得知有你这么一个知己,还不知多高兴呢。”陈独秀拂起袖子:“这有何难?待我写一篇文章记叙此事,不要因为小凤仙是个妓女而让她的功绩埋没。”说罢,铺开稿纸就写起来。

还真让蔡元培说中了。蔡锷此次起义,名正言顺,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护国军也真英勇善战,在前线打得北洋军溃不成军。最后,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将军陈宦也宣告独立。袁世凯眼见众叛亲离,又气又急,“哇”地一口鲜血吐出来,忙让人颁旨宣告洪宪帝制结束,恢复民国,自己仍任民国大总统。但人们不再受骗了。蔡锷锐进,攻进四川。各省都起兵伐袁。袁世凯眼见大势已去,悔恨交加,一病不起,撒手西去,总共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可见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了。

《青年杂志》这时颇有影响,发行量也增多了,但基本上还是由陈独秀一个人唱独脚戏。虽然他的文思敏捷,写文章不成问题,但没有其他学者的参与,他总感到思路打不开。上海的报人不少,但陈独秀要的是学者,而不是报人。怎么打开局面呢?陈独秀不禁陷入苦闷之中。正在这时,他收到蔡元培寄来的信,要他结束上海的工作,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陈独秀看到朋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很为他高兴。但对自己去北京不以为然。高君曼劝他:"你不是成天为找不到同道而苦恼吗?北京大学教授很多,孑民先生又提倡学术自由,肯定对你办杂志有好处。"陈独秀一想也对,就开始准备去北京。 

蔡元培听说陈独秀要来北京,非常高兴,为他在北池子箭杆胡同找好了一处院子。陈独秀安顿好后,又应邀参加了蔡元培为他举办的洗尘宴会。席间,蔡元培给他一一介绍出席的文科教授:钱玄同、刘半农、辜鸿鸣、李大钊。陈独秀多次在北京《晨钟报》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文风朴拙,论证严谨。当时他就想,此人一定是位老实人。这次一见,果然人如其文。只见他四方四正的脸上,戴着一副老式眼镜,头发剪得短短的,穿着长袍子,温厚地笑着和陈独秀握手,陈独秀也对他分外敬重。

蔡元培介绍完毕,大家坐下开筵。蔡元培说:“仲甫兄,你的《青年杂志》,我们是经常拜读啊,对仲甫兄的宏论真是佩服得很。我是主张学术自由的,你在北京办杂志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定帮你解决。”陈独秀拱拱手感激地说:“多蒙诸位仁兄厚爱。《青年杂志》已改名《新青年》,这几年一直由我唱独角戏。诸位仁兄都是我国学界的栋梁,倘若诸位仁兄能拨冗参加《新青年》编辑部,那真是《新青年》的大幸。”刘半农放下酒杯:“仲甫兄言重了。现在孑民兄在北大倡导学术自由,我们有了《新青年》这个阵地,定能使民主科学精神在北大发扬。”说到这里,大家一齐鼓掌,表示赞同半农的意见。只有辜鸿铭拖着长辫子,边吸水烟锅子边用英语嘀咕着,似有不悦之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