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诤言回天,无上荣誉(1)

● 死太监的闹剧

慈禧本来是要提拔重用张之洞的,但在《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之前,宫廷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且令她十分恼火的案子。

那是光绪六年(1880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她的妹妹,也就是醇亲王的妻子送八盒点心。按规定,太监出宫办事,是不能走正门即午门的,可李三顺仗着大太监李莲英的势力,骄纵成性,不顾朝廷规矩,直闯午门,结果被守门的护军玉林拦住了。

李三顺气急败坏,他狗仗人势地说:“我是奉太后之命出门办事的,误了事你能担待得起吗?”说完,他又强行闯门,可玉林是一个恪尽职守的门卫,他就是不让李三顺出门,两人因此争执起来。这时,护军统领岳林、护军祥福和忠和见状都赶了过来。李三顺一下子急了,他开始和对方推搡起来。推搡中,玉林不慎将他的点心撞翻在地。至此,一件轰动朝野的案子就形成了——“庚辰午门案”(农历庚辰年)。

这其实是一件屁大点的事情,可李三顺就是要小题大做,他立即找太监首领刘玉祥告恶状,刘玉祥又马上找慈禧告恶状。

“小小的护军竟敢把我送给妹妹的礼物撞翻在地,这还了得,他们不想活了!”慈禧正在为沙俄改约的事情闹心,还因此患了病,肝火非常旺,猛然得知一个小小的护军冒犯了她的威严,她就气得暴跳如雷,然后旨令总管内务府大臣,会同刑部,严刑审讯玉林等人!

内务府依旨将玉林等人押送刑部大牢后,刑部又接到慈禧的密旨:将首犯定成死罪!

刑部那帮人虽然是慈禧和朝廷的鹰犬,但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就是再黑暗,也不能因为玉林无意中撞翻了你慈禧的礼品,就该杀头吧?他们觉得案子不能这么办,于是拟定了这样一个处理意见:将玉林发配到吉林充苦差,其他两人或充军,或监禁。

这个处理意见已经够没人性的了,可慈禧却严斥他们:重办此案,必定死罪!刑部非常为难。如果真将玉林定成死罪,既不能服护军,也不能服朝臣,朝廷的章法也因此乱套,今后还怎么办案?无奈之下,他们把这种担忧和相关处理意见向慈禧奏报了三次,但慈禧就是认为对护军的处理过轻,就是要将首犯定成死罪!

慈禧太没有人性了。刑部决定撒手不管,让慈禧去处理好了。但这事他们不管不行,于是他们又以“皇后门卫责任重大,不可自乱章法”为由同慈禧据理力争。最终,慈禧作出了如下处理决定:将护军玉林、祥福革职,开除旗籍(二人均为旗人),发往黑龙江充苦差,遇赦不赦,永不录用;将护军忠和革职,着枷监禁五年;将护军统领岳林交刑部严加议处。

这个处理结果,虽然是刑部官员凭着天地良心,冒着丢官降职的风险争取来的,可这个结果还是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强烈不满,他们议论纷纷,纷纷拍砖。特别是清流党人,他们个个激愤难平,他们都想上疏为护军鸣不平,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都觉得这事办砸了会因小失大,引火烧身,所以集体保持沉默。

● 冲动的代价

然而,正在走红的言官张之洞、张佩纶和陈宝琛怎么也沉不住这口气。从张佩纶口中得知慈禧对玉林等人的处理结果后,张之洞立即去找陈宝琛(1848—1935,福建福州人)商议上疏,两人一拍即合,并决定各自起草,一并上疏。

当晚,两人就分头撰写奏折。陈宝琛在他的奏折中指出:“护军因稽查违规出入的太监,冒犯了太后旨意,而被革职充军,且遇赦不赦。如果这么处理护军,那今后太监出入午门,若只口称奉旨而被一律放行的话,那有护军和没护军是一样的,有门禁制度和没有门禁制度也是一样的。大清二百年来,太监犯罪者一律从严处理,绝无因与太监起争执而惩治当事人的,这种处理很不公平……”

陈宝琛的这道奏折是在为护军辩护,同时指责太监的不是和慈禧的过失。他的话已经说得很过分了,可他觉得对慈禧和太监的指责还不够狠,于是又撰写了一道更狠的奏折作为附片,欲同第一道奏折一起上疏。

他在附片中这样写道:“此案给护军定的罪名,严得过分,骇人听闻(无不惶骇)!护军只是打伤了太监,情节和罪过都很轻微,顶多违反了宫廷治安管理条例。此案因太监不守规矩,双方发生争执和肢体冲突而起,如果给护军定那么重的罪,臣担心这事会播之四方,传之万世。不知此事始末者,更会质疑和非议(益滋疑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