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阻卖国,感动大清(1)

为民申冤,官升一级,这实在是一个激励。张之洞也尝到了甜头,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乘胜追击,再接再厉,极力发挥言官职能,以忠君爱国爱民为怀,放眼国计民生大事,把上疏事业进行到底。他相信,靠上疏国家大事也能上位,这事很靠谱。

● 崇厚卖国

张之洞升为司经局洗马的这个月,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外交大臣崇厚(1826—1893,满洲镶黄旗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同沙皇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历任兵部、户部侍郎,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奉天将军。同治年间,他还开办天津机械制造局。天津教案发生后,他还代表朝廷出使法国谢罪。

崇厚虽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但他不懂外交,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竟然在沙俄的强势威逼下,擅自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一共18条,主要内容是: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归还中国,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流域及斋桑湖以东的土地割给沙俄;允许沙俄在蒙古及新疆免税贸易,并增辟两条到天津、汉口的商路;允许沙俄在嘉峪关等七地开设领事馆,并赔偿沙俄军费500万卢布。

崇厚擅自签订了这份卖国条约后,竟然不等朝廷的批复,悄然回国。消息传来,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稍稍有点爱国之心的臣民,都措辞严厉地参劾崇厚,清流党那些言官们的表现最狠。张之洞作为清流党的青牛角,他更是摁住崇厚一通猛顶!

● 沙俄的野心

在介绍张之洞猛顶崇厚之前,先交代一下《里瓦几亚条约》签订的背景。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治中兴”的局面已开始瓦解,帝国再次内忧外患。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起义头目为了攻城夺池,还向邻国浩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求援,浩罕王王阿古柏答应了他的请求,然后率军侵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一带,并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从此开始奴役中国人民。浩罕王侵占新疆其实是受了英国的指使,英国派他侵占新疆,主要目的是抢先沙俄一步瓜分中国。沙俄看出了英国的企图,他们恨得咬牙切齿。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蓄谋已久的沙俄大举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并与英国爪牙浩罕形成对峙,西北边防告急!

然而,沙俄在出兵时竟虚伪地放出口号:“我们不是搞侵略的,我们是来帮助大清帝国清理门户的,待所有失地收复之后,我们立即交还领地。”谁都听得出来这是假话,因为沙俄的狼子野心昭然于世。

直到这时,清朝当局才想到要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但除了调兵遣将镇压回民起义、派人同沙俄淡判外,他们连“强烈谴责”和“严正抗议”这样的响屁都不敢放。

在清王朝这种极度窝囊的情况下,日本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兵侵占了台湾,东南告急!东南和西北两边都告急,清朝当局和满朝文武都坐不住了。危急时刻,是保护东南呢,还是收复西北呢?这个问题,在朝廷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在“东南”和“西北”两派之间展开。

东南派代表人物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他主张放弃西北,力保东南。他认为朝廷很难做到两边都兼顾,还说不收复西北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失去了东南海防线,那么朝廷就如临大敌,后患无穷。

西北派的表人物则是陕甘总督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淮阴人),他坚决反对李鸿章这种顾此失彼的馊主意。他认为撤兵西北就是自毁城墙,每撤一寸,敌人就会进攻一尺。到那时,所有的敌人都会来犯,必将防不胜防。他建议朝廷当务之急,应撤出镇压陕西回民起义的部队,西征新疆,收复失地。

朝廷权衡利弊后,采纳了左宗棠的主张和建议,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挂帅征西。

光绪二年(1876年)腊月,经过几年浴血奋战,左宗棠终于平定了阿古柏之乱,收复了被其侵占长达12年之久的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左宗棠厥功甚伟,他因此成了民族英雄。

失地都收复了,沙俄也该兑现他们的承诺了,但他们认为清政府软弱可欺,就是拖着不还。不得已,清政府只好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

朝廷崇厚出使沙俄,很多朝臣都担心他会把事办砸,张之洞更是忧心忡忡,于是他向朝廷上了这样一道奏折:崇厚出使沙俄前,应先到新疆实地考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和左宗棠碰碰头,因为左宗棠最熟悉新疆的情况,他最有发言权。

张之洞的这个建议是合理的,也是明智的,但腐朽透顶的清政府愣是没采纳,结果就导致了崇厚擅自卖国且悄然回国的丑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