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在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学生(包括再传弟子)片段地记录下来,后经汇集鳊纂成书,被称为《论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最眩目的一颗明珠。孔子的谈话态度缓和、内容广泛、因循诱导,极少迷信色彩,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敬鬼神而远之。”(6.22),语言深邃,文字明晰。目前社会流行的许多格言、谚语不少就出自《论语》。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然受历史条件限制,不能苛求两千五百年前古人的话能够做到句句准确,都能符合时代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鄹邑  (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曾在鲁国当过大夫(司寇),故学生尊称他为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丘出生于一个走下坡路的贵族家庭,孔丘祖先原是宋国大贵族,后因宋国内乱迁居鲁国。父亲叔梁纥(he )曾做过地方小官(鄹邑大夫)。孔丘三岁丧父,家境进一步衰落,所以在青少年时代曾做过自认为“卑贱”的事情,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9.6)在他三十岁左右开始兴学,三千弟子,出色的有七十二个。《论语》中涉及到的学生就有三十位,在本书重排译文第二章“师生情谊”中将这三十位列表集中介绍。

孔子在五十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地方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筑部长),第四年又当了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并曾代行鲁相职务,不久即被革职。去职后带领弟子到卫、陈、宋、蔡、楚等国周游,展转十余年。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继续教学生涯,着手删订诗、书、礼、乐,解释周易,著述《春秋》。《春秋》记述的是古时“天子之事”,是孔子最重要的著作,《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直到七十二岁去世。

《论语》由于是弟子们分别记录下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难免缺乏系统性,前前后后有多处重复。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们把《论语》重新编排,将《论语》原文二十章512条,重排为十章条。原(1.3)(17 .17)均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合并重排为【9.9】一条。原(8.14)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入(14.26)条,重排为【8.41】条;原条“入太庙,每事问。”并入条,重排为[3.8】条;原两条均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重排为【9.52】条;原(4.20)“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并入条,重排为【6.14】。原(1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合并重排为【8.29]。此外还有几处重复,因句中还有其它文字,或有一字不同而未做合并,但尽量把它们编排在前后相邻位置。

                                                                                                                             欧阳明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