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内向性格的深度挖掘(4)

的确,内向者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优势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内向者具有很多共同的表现,如:善于思考,对问题体验深刻、钻研深入;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富于创造性,富于想象;认真负责,承诺要做的事情就会去做;善于观察,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善于倾听(这在人际交往中显然很重要);与朋友有深入、持久的友好关系;勇于作出重大的决定,等等。

归结而言,优势不是外向者的专利,内向者的先天优势也很明显,这些优势可以帮助内向者在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

前面讲过,性格内向者,从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对“刺激太多”感觉不舒服。这种感觉使他们坐立不安,有时则显得迟钝麻木。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

性格外向者的精力的来源是外部世界。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待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因而,他们会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活动的结果,他们喜欢人群和活动。

通常认为,迟钝是一种缺点,但这要一分为二地看,前提是要看运用到什么力和什么事上。精力来源的差异使得内向者比外向者多了一个独特的优势——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不要得寸进尺,不要得意忘形。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博士曾说过:“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钝感力表现在内向型的人身上显得呆头不呆脑,但大多时候是一种思考者的笨拙。达尔文学习数学呆头呆脑,研究生物却焕发灵光;爱迪生非常健忘,却精于发明;陈景润不谙于教学,却长于科研……

所谓的钝感力还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外向者,是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一切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者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他们的思考、行动、感觉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价值。

譬如,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外向者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者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糊涂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获得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实际上,不少成功人士的重要秘诀之一便是“难得糊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