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准最佳距离

性格外向的人乐观、开朗、激情,在与人交往中,是聚会的核心,善于跟陌生人瞬间变熟,迅速与身边人拉近距离。

性格内向的人保守、退缩、不合群,拒人于千里之外,在陌生人面前容易局促,与外向者相反,他们是“慢热型”,一般要交往很长时间后,才能从“陌生人”划分为朋友圈。外向者如果对内向者太过激情,他们还会认为你有所企图。

古人云:过犹不及。零距离让人亲密,也会产生摩擦;远距离产生思念,也让人遗忘。每个人都需要有私人空间,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那个空间永远不会敞开。所以,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适当的距离。

看看你的身边,那些每天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谁?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公司里的同事。很多人总是把同事之间的关系看得太过简单。然而,在职场这个充满物质利益沉浮的场合中,过于亲密友好和过于生疏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职场关系就像是一杯水,太凉了寒心,太热了又烫口。所以,只有保持最佳的距离,才能让它像一杯温水一样,舒适温心。

职场中,人与人的关系仿佛永远难以琢磨。很多人在工作能力上无人企及,可人际关系却是他们的“软肋”。如果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就一定要好好领会同事交往的适当的距离。其实每个人都明白职场深不可测,每个人都会有着其深藏不露的一面,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才聚集在一起的,最终的目的也都是一个,那就是个人价值。

生活中的友情和敌意,在职场中其实是另外一番意味。因为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而来,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否就是真心想与你靠拢的,“卸磨杀驴”的故事在职场中发生的太多,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适当地长个心眼,不要过于单纯。

同事之间本就应该“君子之交淡如水”,既不能做敌人,也不要做知己,泛泛而交就可以。如果是敌人,那么就只能成为阻挡你前进的障碍,如果是知己,那么当共同利益在前,也难保不会反目成仇,为此而让自己失望大于悲痛。

张涛和倪哲是同一部门的两个职员,平常两人的关系非常要好,而且在工作上,张涛还时常地帮助倪哲,倪哲每次都十分感激张涛,更是把张涛当最好的知己一样看待。

可是不久,张涛就发现一个问题。因为自己和倪哲是同一天进公司的,自己的能力水平还在倪哲之上,但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每个月的奖金都没有倪哲的高。张涛很纳闷,于是在偶然的一次两人聊天中,自己不经意地提到奖金的事情,说自己怎么奖金都不高。倪哲听后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对好朋友隐瞒什么,就一五一十地说了。原来,办公室主任是他的姑爹。张涛听后很是惊讶,倪哲再三嘱咐张涛不准说出去,张涛发誓说自己一定保守秘密。

可是这么石破天惊的秘密,张涛哪里管得住自己的嘴啊。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自然也就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最忌讳公司内结党营私,制造小团体。为防患于未然,就毫不犹豫地将张涛解雇了。

同事之间的关系好,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有缘来相会,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互助当然是好的。但是也要切记:同事就是同事,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除了为完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外,就不用再多出什么其他想法了。

美国精神分析医师布列克曾对同事间的交往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季节相互接近以便取得温暖,可是过于接近彼此会刺痛对方,离得太远又无法达到取暖的目的,因此它们总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以相互取暖。这一著名的“刺猬理论”如今已经成为职场很多人交往的准则。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尽管大家都有着良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正是这样的美好愿望“毁”了你多年苦心经营的友谊。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越亲密越好,但是你同样也要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