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司法不独立。司法系统在人事、财务上都不独立于政府部门,难以有效制约政府部门的行为。司法不独立导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公权力屡屡侵犯私权利,这在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拆迁运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公权力相比,私权利是弱小的,因此司法的有效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拆迁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法院可以判决实施强拆。但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就非常重要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修建帝国大厦时,很多商户要被拆掉。当时,这些商户就提出,修建帝国大厦是商业利益行为,我们私人商户也是商业利益,凭什么我们小商户要给大商户作出牺牲?后来法院还是裁定帝国大厦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代表美国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公共利益。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能否强拆、强拆的补偿标准,就缺乏一个好的争端解决机制。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就是一个好的说明,公众对法院缺乏信任,这是很大的危机。对法院缺乏信任,也体现在很多群众遇到问题不去法院而是去政府上访的选择上。在追求稳定与和谐目标下的短期化行为,更进一步损害了社会对公权力的信任。正如孙立平教授评价的那样:乐清事件已经收尾了,但乐清事件的真相可能永远烂尾。不是说事情本身没有真相,而是说没有一个被社会认可的真相。更进一步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失去真相让人们认可的能力。二是司法不独立和司法腐败,不仅加大了社会交易成本(纠纷双方都要想方设法搞定法官),而且导致安全感的缺失。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性执法”,也就是说做了坏事不一定被抓,被抓的也不一定是最坏的。对财产安全感的缺乏是近年来出现移民潮的重要原因。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移民加拿大共2.5万人;移民美国约6.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与20世纪70年代末底层劳工为主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留学生为主的两拨移民潮不同,当下的第三次移民浪潮的主力军是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富二代”、“官二代”逐渐增多,国内“裸官”越来越多,深圳等地甚至专门出台对裸官的任职规定。
因此,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是权贵阶层最喜欢的:一方面政府保留了很大权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为财富提供了放大机制与合法化机制。可以说,转轨中的市场经济为权贵阶层牟利提供了理想土壤。
不难得出结论,出路在于“法治的市场经济”。对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而言,雷锋和包青天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制度设计非常关键,因为正如邓小平所说,“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要设计出好的制度,必须假定人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制度才会漏洞最少。相反,如果认为每个人都是雷锋,那设计出的制度一定是漏洞百出的。美国在制定宪法的费城会议上,核心的理念就是“防官如防贼”,不是不信任官员,而是为了保护官员。由此理念出发,总统、司法、国会相互制衡,再加上言论自由和媒体监督,使得每个人都没有滥权的空间。
其次,要超越对贪官的道德谴责。应该说,我们对官员廉洁的教育已经做到了极致,但结果呢?中山市前市长李启红、茂名前市委书记罗荫国等一边高喊廉政反贪口号,一边大肆贪腐,而这绝非孤案。更有甚者,湖南郴州原纪委书记曾锦春更把反贪权力当做贪污的工具。曾锦春在被执行死刑前说:“我现在彻底想通了,权力大也害死人,我就被权力害死了。手上一旦有权,就这里那里都去搞,最终害了自己。”因此,这些贪腐官员,既令人痛恨,又值得同情,因为我们的制度没有保护他们,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权力,也就相当于纵容他们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目前,腐败自上而下,可谓触目惊心,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一个处长(拥有29套房产)到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金额越来越惊人。首都机场连续两任董事长、河南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落马,更告诉我们,腐败绝不能简单归结为个别官员道德水平问题。喜欢写日记的李薇,牵出了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原云南省长李嘉廷等一长串高官,更爆出腐败问题的涉及面之广、层次之高。这些落马官员道德水平或许很低下,但如果我们一味归咎于道德问题,就失去了进行体制反思与改良的机会,悲剧只会一再重演。
包青天是可敬的,因为他有令人仰止的道德力量和不畏权势的勇气。但是以包青天一己之力,仍难以撼动腐败的官僚集体。包拯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安抚意义和象征价值:毕竟包拯能抓的官员能有几人?包青天的存在,也使得国民长期沉迷于对清官的期盼和寄托,而不去思考如何建设可靠的反贪体制。
雷锋也好,包青天也好,都是对道德的迷思。因此,我们对雷锋和包青天可以敬仰,但仅此而已。我们在现实中应远离雷锋和包青天,去思考如何建立超越个人的有效体制。
走出对雷锋和包青天的寄托,才能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才能摆脱过去的历史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