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7)

汉代儒学,除经生外,最重要的,有此六家,即董仲舒、司马迁、扬雄、桓谭、张衡、王充。其余刘向、刘歆、仲长统、王符、棘干等,或者关系较小,或者缺乏特异的王张,所以我们不及一一细述了。

汉以后,是魏晋。魏晋之间,儒家发生一种很大的变动。这个时候,在学术方面,汉懦的整理事业,太细密,太呆板,起了硬化作用。在社会方面,经过战国大乱以后,有长时间的太平——战国如像三峡,汉代好比太湖——安定久了,自然腐败。一方面,儒家的呆板工作,有点令人讨厌;一方面,社会既然紊乱,思想亦因而复杂。所以魏晋之间,学术界急转直下,另换一个新方面。

这个时候,道家极为发达,士大夫竟尚清谈。研究懦学的人,亦以道泉眼光,看儒家书籍,摆脱从前章句训诂的日惯,重新另下解释。这种新解释,虽然根据道家,但亦非完全不是儒家。儒家自身,本来有类似道家的话,两汉时代未能发挥,到了魏晋,因为发生变动,才把从前的话,另外估定一番。最主要的经学家,有下列几位。

一、王弼。他是一个青年著作家。曾注《周易》及《老子》,两部俱传于世,学者成就之早,中外古今,恐怕没有赶得上他的。他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四岁,能够有这样大的成绩,真不可及。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字不消灭一天,王弼的名字保存一天。今《十三经注疏》

所用《周易》,即魏王弼、晋韩康伯二人所注。《易》本卜筮之书,末流人于谶纬,王弼乘其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像王弼的解释,是否《周易》本意,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失为独创的哲理在学术史上,有相当的地位。

二、何晏。他同王弼一样,也是一个引道入儒的哲学家,曾注《论语》,在当时很通行。后来米注出现,何注渐衰,然在经学界,仍有很大的权威。何晏以前的《论语》注,尽皆散失,惟何注独受尊崇,其思想支配到程朱一派。朱虽亦注《论语》,但不出何晏范围。

王、何二人,都是对汉儒起革命,所作论文极多,可惜皆不传了。何著《圣人无喜怒哀乐论》,王著《驳论》,全篇今失,只剩百余字,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许多问题,古人所不讲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其中之一,魏晋间人很喜欢提出这类问题。

三、钟会。他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者。曾作《四本论》,讲才性的关系,持论极为精核,原文丧失。《世说新语·文学》

篇说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注:“《魏志》日:

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台、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在当时很流行的,可惜我们看不见了。此类问题,孟子、荀卿以后,久未提及,他们才作翻案,四家各执一说,在学术界上很有光彩。自王、何起,直至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承继这种学风,喜欢研究才性、形神一类的问题。

四、嵇康、阮藉。他们同王弼、何晏一样,都是讲虚无、喜清谈,至其著作,见于《救魏六朝百三家集》的很不少。嵇康好老庄之学,研究养性服食一类的事情。尝著《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道家的话,调和儒家。阮籍诗作得很多,从诗里面,可以看出他的见解的一部分,散文有《达庄论》,阐明无为之贵。嵇、阮同当时的山涛、向秀、刘伶、阮成、王戎号称竹林七贤,都是调和懦老、蔑弃札法一流的人物,彼此互相标榜,衍为一时风气。

五、陶渊明。他是一个大诗人,思想极其恬静,人格极其高尚,同时他又是一个懦隶,崇法孔子的话很多。他的论文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可以看出他厌恶当时的污浊社会,游心于世外的理想生活。他的诗很多,做得都很好。关于讨论哲学问题的,有《形神问答诗》,可见其个人思想所在,又可以见社会风尚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