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争经济理论 (7)

货币创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快速增加。图1-2表明了20世纪期间的这种趋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M2(衡量美国货币供给最常用的指标,包括了现钞、支票以及短期储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以及后来的越南战争(尽管这一期间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并不完全与战争融资有关)期间达到顶峰。

图1-2  1900-1995年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资料来源:Gordon,RMacroeconomic.s.Seven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New York  1998,Appendix A.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这种快速增加的后果是什么呢?一个所谓货币数量论的理论提供了答案。这一理论认为,从长期看,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增加。这种联系经由交易方程得到说明。

根据这一宏观经济学恒等式,经济体中货币供给M乘以每年货币消耗的次数(称之为“货币周转率”,以V表示),等于给定年份该经济体所生产的商品y乘以这些商品的价格P。于是就有了以下方程:MXV=PXY。

货币数量论包括了交易方程和两个假定。首先,货币周转率被认为是常数,因为它主要由历时逐渐演进的支付方法(诸如现金和支票)模式所决定。其次,从长期看,受技术变化的限制,资本存量(机器或厂房)或人力资本(知识与劳动)、GDP、y也被认为是常数。因此,只要M上升,要使交易方程维持平衡,那么P必然会以同等比例上升。其结果是,货币创造速度的增加必然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与交易方程一起说明了战争的通货膨胀影响的另外一个原因:货币创造与1. 3.1节给出的其他因素一起,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战争都有通货膨胀影响。观察图1-3,它给出了美国20世纪的通货膨胀率。我们注意到,通胀率的峰值与美国分别在1917-1918年、1941-1945年、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以及1991年所卷入的几场主要战争时间正好相符合。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货膨胀可能显得格外例外,但那一时期的通胀实际上直接缘于战后取消了价格控制,使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融资的货币创造消耗于私人部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