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年代的国企改制(3)

目前,由政府全面建设福利保障体系的呼声很高。由于近年来税收大幅度增长,政府在这方面也正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计划经济的历史告诉人们,政府做事的效率很低,浪费惊人。为了防止官员腐败,社会还要承担大量的监督成本,因此,政府来主办福利保障体系,实在不是一个好办法,必将造成无穷无尽的浪费和腐败。社会整体的慈善水平也不会很高。许多需要救助的人会仍然得不到救助。

可是,一般人都认为中国人缺乏慈善心,所以舆论甚至不能设想由民间来承担社会福利保障的主要职责,大家认为,那样只能造成社会福利保障根本无从建立。但是,历史表明,中国人其实是乐善好施的人群。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那么不发达呢?

在慈善事业中,慈善机构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捐资行善的人虽然有足够的善心和财力,但他并不掌握行善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管理能力。缺乏信息,就会给骗子提供机会。而管理能力不足,也会使得善款的使用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慈善机构的作用就在于为捐资行善者提供信息和管理。

由于慈善机构的专业化工作,即使扣除他们必要的工作经费,捐资者的善款也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如果捐资者自己直接去寻找受助者,往往效果更差。最近国内已经披露出好几起类似的事件,捐资者往往陷入被骗或者被利用的境地。这并不是偶然的。可以想象,这些捐资者的被骗,将使得无数本来想要行善的人往而却步。

可是,怎样保证慈善机构的诚实可靠和工作能力呢?靠竞争。企业要面临竞争,要使消费者相信自己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更加质优价廉,慈善机构同样要面临竞争,要努力让捐资者相信自己的诚信和操作能力。那些在竞争中胜出的慈善机构将募得更多的善款,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那些行为可疑、浪费低效的慈善机构只能逐渐萎缩,直至消亡。目前国内的许多慈善机构——他们往往是由政府主办的——在诚信程度和工作能力上都不尽如人意。他们果然也没能得到大量的捐款。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中国人缺乏慈善之心,那是极为荒谬的。中国人有足够的慈善之心,但中国人也有足够的智慧,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那些骗子和不可靠的人。指望着人们把钱大量捐给蛀虫,是办不到的。

因为同样要面临竞争,所以,慈善机构和营利企业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异。区别仅仅在于慈善机构并不以经济利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它同样以一种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就是捐资者的道德满足感最大化。慈善机构并不是存在于市场以外,补市场之不足。慈善机构其实就存在于市场以内,遵从市场的基本规律,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市场经济体制发达完善的国家,慈善事业越发达。这不是偶然的。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更有善心,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使他们的行善愿望有更多得到满足的机会。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远远没有充分发展。在不完善的体制下,民间创办独立慈善机构的空间受到极大压制,甚至根本不可能。这才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人并不缺乏慈善之心。中国人缺乏的,是自主行善的机会和条件。

看到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现状,要做的不是空洞地谴责中国人缺乏慈善之心,而是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当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时,一定会有许多人选择无私地去帮助他人。这种基于道德和自愿而建立起来的福利保障机制,其效果要远远优于强制再分配机制。自愿帮助他人不仅使受助者得益,捐助者自身道德水准也很有所提高。在满足经济效率最大化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其他体制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同样,在满足人们道德追求最大化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有着无可动摇的优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