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纱厂危机(1)

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农业虽然不占据主要的产值,但由于生产的是基础消费品和工业原料,所以,农业仍然处于社会的基础支撑地位。农业的落后,不仅造成农民收入低,还将极大地妨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1922年10月开始,中国国内市场,纺织业的原材料——棉花开始涨价。到1924年6月,棉花价格上涨了73%,从每担28.25两白银上涨到49两。棉价上涨大幅增加了纱厂的生产成本。大部分纱厂从1923年起开始亏损。不堪重负之下,不少纱厂不得不减少产量。超过三分之一的生产能力被闲置。上海25%-30%的纱厂干脆歇业。一些纱厂被外资企业吞并。一时间,危机笼罩着整个中国纺织业。这就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著名的纱厂危机。

棉花为什么会涨价呢?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棉花出口太多,尤其是对日本出口太多。舆论界呼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棉花出口,以降低国内市场棉花的价格,确保中国纱厂的原料供应。

确实,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出口棉花都销往了日本。1923年,中国一共出口原棉97.4万担,其中有80.3万担被日本人买走了。看起来,大量出口日本的确是棉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不过,换个角度看,结论恐怕又有所不同。中国出口原棉只占当时全国原棉总产量的10%-13%,也就是说,虽然日本人占了很高的出口比例,但大部分棉花还是留在了中国国内。

从日本人的角度看,从中国进口的棉花只占其总进口量的5%-10%,其他棉花主要来自于美国和印度。所以,在棉花上涨的原因里,日本人的因素固然存在,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棉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毕竟日本人在中国大量收购棉花,这是明明白白摆在所有人眼前的事实。而且,日本的纺织企业往往采取集体行动,他们拥有较充裕的资金,在争抢原棉方面比中国企业更有优势。中国产业界对此自然非常紧张,认为日本人必定有将“吾国棉业扑灭则已”的阴谋。

商人们开始向政府上书,要求禁止棉花出口。1922年底,经过华商纱厂的倡议,中国政府批准了禁止原棉出口的禁运令。不过,这个禁令注定作用有限,许多日本纱厂已经在中国开设工厂。他们采购原棉的行为并不会受到出口禁令的影响。

尽管出口禁令的作用有限,但它还是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对。这种对贸易的限制明显违反了许多中外之间的国际条约。各国在北京的外交官们纷纷出动,和中国政府进行交涉。国际条约不能不遵守,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23年5月废除了禁运令。棉花出口禁运令仅仅在1923年的春天发挥了作用。

其实,中国的纱厂主们心里也明白,禁运令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危机。他们只是把这个办法当作“暂时的补救办法”。纱厂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农业,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的需要。而这种工农业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农业收成前景的严格限制。

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产量不高,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制约大,除了农业人口自用以外,剩余不多。这样一来,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业能够提供给工业的基础产品就会不足。当时快速发展的中国轻工业,比如纺织业,在原料方面对农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原料以外,中国社会还需要通过出口农产品换取资金,购买外国的工业机器设备,提高工业化水平。

在工业化的早期,农业对工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实际上,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的历史阶段。要想成功实现工业化,整个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工业是不可能在落后农业的基础上一枝独秀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