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章太炎:才子,“疯子”,大师(1)

十二 章太炎:才子,“疯子”,大师

1936年章太炎去世的时候,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竟不满百人,情状甚为落寞。为此,鲁迅先生还写文章为之抱不平:“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鲁迅先生这篇《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亦有瑕疵,那就是孙传芳确实请过章太炎参加“投壶”,但章太炎并没有出席,而鲁迅先生将这个传言当作了既成事实并认为这是章太炎“渐入颓唐”的“晚节之玷”,却是误会了。

“投壶”亦称射壶,与现在的投圈、射飞标有类似之处,这既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游戏,也是《礼记》中记载的一种礼仪。军阀时期,“五省联帅”孙传芳为倡导尊孔复礼而拉拢一些知名学者行“投壶”之事,因孙传芳为北伐军的敌人,因而参与者在北伐胜利后难免遭受非议。不过,章太炎确实是没有参加,后来的《鲁迅全集》中也在注释中做了说明。

章太炎原名章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因为仰慕明末的两位大学者顾炎武(名绛)、黄宗羲(字太冲)而改名章绛,别号太炎,后以“章太炎”一名闻天下。章太炎生于1869年,家乡浙江余杭,其父章浚曾任县学训导,章太炎从小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十六岁那年参加县试,不料突发癫痫病而弃考,后来便远离了科考场上的搏杀。

虽未取得过任何功名,但章太炎从小便颇具悟性,后尊父命进入由经学大师俞樾主持的杭州诂经精舍学习七年,学问大进,成为同游中的佼佼者,很受俞樾的赏识。二十八岁那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给了中国士人们一个极大的刺激,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章太炎也带着一腔的怒气北上,后来还寄出十六银元会费,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

1896年,章太炎不顾老师俞樾的劝阻,赴任上海维新派开办的《时务报》主笔,但在次年,章因与康氏门人冲突而退出《时务报》,转杭州任《经世报》、《实学报》主笔,1898年后又受张之洞之邀赴武汉筹办《正学报》,但未及一月即离去。当年7月,章太炎回到上海担任《昌言报》主笔。

戊戌年的夏天,北京风云突变,康梁等维新党亡命海外,而在维新运动中崭露头角的章太炎也上了通缉名单,最后慌不择路,避祸台湾,不久又转赴日本。章太炎最初是改良主义者,他与康有为的关系也不坏,在台湾时期两人还通过信,彼此景仰了一番。但庚子国变后,章太炎对清廷彻底绝望,由此走上了激进之路。

1900年7月,章太炎回到上海并参与了唐才常组织的中国议会,但在制定章程时,唐才常一方面不承认清政府,一方面又请光绪皇帝复位,章太炎认为其自相矛盾,愤而当众剪辫脱衣,声明退会。俞樾得知此事后,大骂其“讼言革命是不忠,远去父母之邦是不孝,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曲园无是弟子”,章太炎被师门开除。

虽被逐出曲园,但章太炎毕竟在俞樾的指导下浸润七年之久,其后来的学术成就均奠基于此而非自立门户。在这一年,章太炎刻印了自己的首部著作《訄书》,其书厚积薄发,文笔古奥,征引广博,因其难读而不为今人所知,就连其同时代人读来也颇为费解。此后,章太炎文笔滔滔,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中最出名的一篇文章莫过于1903年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文雄浑有力,传播最广,其在表明与康梁改良派分道扬镳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