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四、不断变动的底线(2)

五、击穿底线和突破底线

案例:竞优和竞底--挑战底线的两种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人世中的任何一项竞争活动,都带有挑战底线的色彩:

两国之间的战争极限性地考验了两国人民对流血、恐惧、苦难的忍受力底线,也最大程度地考验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正义的理解,这些构成了国家的精神底线。

竞技体育显示了最浓厚的挑战底线色彩,各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奥运纪录、国家纪录、省纪录、市纪录、校纪录,就是一条条明确规定的底线;另外,同台竞技的对手的成绩,也是不明确的未来底线。

但挑战底线存在两种方式,以体育训练为例:

有些人通过加大训练中的科学因素、刻苦训练,并使训练的支出符合自己的经济水准,以此来挑战底线,这会使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变得更快、更高、更强,这是一种竞优。

但也有人为了一时的荣耀,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服用违禁药物,或不顾客观经济能力勉强为之,这种挑战底线的方式,就是不值得提倡的竞底。

竞底者与底线的关系,犹如站在板凳上的活人与套在其脖子上的绞索之间的关系,只要处于竞底色彩浓厚的环境下,脖子上的绞索就不可能取下来。

竞底的残酷性在于,如果竞底者无所作为,随波逐流,那么必然面临被淘汰的结局,因为底线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在对手们的不断竞底中不断抬高,犹如绞索越抽越紧,因此,竞底者必须有所作为,他既要全力摆脱对手强加给他的竞底,同时也要抓紧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竞底。

这种作为可分为两类,一是竞底者通过智慧、坚韧、外界关系甚至运气成功地将底线推开,或让自己离底线更远,我们称之为突破底线。这就如同板凳上的人设法将绞索套得更松一些。

以李志强的电话机加重块为例,当他用不锈钢代替铅,使自己的成本比对手低1元时,他就在1元的程度上突破了成本底线对他的限制。对竞底者而言,突破底线意味着竞底空间的扩大,因此是他们普遍追求的目标。

当郭台铭将鸿海从台湾搬到深圳成立富士康时,他就是要突破台湾工人薪酬高的底线。他成功了,从而成为世界代工大王。

而另一家台湾企业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当管理层希望随并购而来的德国员工也像台湾员工,甚至大陆员工那样工作时,他们是在试图突破德国员工效率低下的底线。但明基失败了,最终以亏损8亿美元壮士断腕,将这块业务抛弃掉。

面对底线,有些竞底者则会采取另一类行动,他们可能铤而走险、鲁莽行事,也可能实行鸵鸟政策,惘然不顾底线向他们不断逼近的现实。

这类行动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称之为击穿底线。击穿底线就如同板凳上的人,为挣脱绞索盲目地错误行动,不慎踢翻了赖以立足的板凳,绞索立刻紧紧地勒住了他的脖颈。

击穿底线常常会给竞底者带来灭顶之灾,即使通过重重危机公关,侥幸逃过一劫,也必然元气大伤。

2008年9月,当三鹿、蒙牛、伊利等奶制品厂被曝出产品中含三聚氰胺时,这些无良企业一直在玩的底线被彻底击穿,三鹿董事长及有关人员被刑拘,工厂停工并面临破产,其他公司也遭遇巨大的信用危机。

因此,如何既要竞底,又避免击穿底线,这是中国的竞底者们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的问题。但这种感觉犹如刀头喋血,也是坐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使人承担强烈的精神负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不仅很少有幸福感,而且常常会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甚至英年早逝就不是一件难于理解的事。他们也常常把自己内心的压力转嫁给公司的员工。

对平庸竞底者而言,底线是阻碍其行为的制约,同时也是保护他们前行的防护网。他们小心翼翼,力求不击穿底线。

而对强悍竞底者来说,底线能约束的只是对手,他们追求的是如何突破底线。

案例:联想努力奋斗,突破底线争荣誉

1988年,联想汉卡被国家评为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公布在《人民日报》上。但联想不满足只被评为二等奖,他们认为,评委把联想汉卡作为计算机辅助产品是没有看到它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巨大利益,这是很不恰当的,因此想推翻评选结果。按程序,必须在由50人组成的专家组中,找到至少10人联名要求复议,然后召开专家大会,让2/3以上的专家同意复议,才能改评一等奖。为此,联想按照50名专家的名单,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关攻势,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终于有10名专家被竞底成功。

接着专家大会召开,联想汉卡被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