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8)

这段引文较长,但其中的逻辑还是十分清晰的:

要提高产业结构,必须提高要素禀赋结构;而要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要增加每个劳动力的资本拥有量。具体到志强厂,林毅夫的话体现为:张小花应该花钱参加培训(不论是由她自己出钱还是由志强厂出钱),志强厂应该添置设备,招聘技术人员,提高研发能力,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就将逐步提升电子加工业的产业结构。这显然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李志强们即使不用学习林毅夫的文章,心里也有这样美好的打算。

但这一切需要钱。

钱从哪儿来呢?林毅夫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资本来自于剩余积累。"

这话也说得非常正确。但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是个竞底社会,李志强对打工妹竞底,所以打工妹们没有钱进行培训。而李志强这样做,也完全是出于生存的压力,因为他要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张志强们和国家、外资的多重竞底。

国家对李志强的竞底,我们从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超过GDP增长的百分点,就可以管中窥豹。

在这种竞底的环境下,李志强想提升研发能力,更新生产设备,不过是穷人梦里娶媳妇--过过干瘾。他只能蹲在车间的空地上,用最简陋的方法,寻找用水泥制作加重块的最佳办法。

林毅夫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如此多的头衔,可谓是立于庙堂之上的参与决策的学者,但就在其参与宏观经济决策的这些年,国家财政收入以远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也是中国对民营企业竞底力度最强的岁月,李志强们根本无法形成"剩余积累",去进行"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不知林委员在参与决策时,记不记得他自己写的这些文字。

正是国家对企业的竞底,导致企业无法积累财富,不得不连续对员工竞底。

这是一个制度性的难题!在中国竞底的大环境下,林毅夫貌似正确的经济理论,实际上很难找到实施的基础。

案例:"产业升级",站着说话不腰疼:东莞的竞底困境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在广东珠三角工业转型的大潮下,富可敌省的"制造之城"东莞,经过连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后,2007年的GDP增幅创下新低。面对政策调整、成本增加、土地紧缺、污染严重、治安不良等五大难题,外商迁出数目逐年增加,夹在广深之间的东莞正面临空心化的威胁。

东莞靠外商投资"来料加工"起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业基地之一。目前,东莞的外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一万四千多家外地商家中,港商占六成,有八千多家。美国IBM亚洲区一位高层曾言:"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七成的电脑产品缺货。"

但由于实行竞底战略,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在扣除倾向贬值因素后,过去20年里, 东莞工人的工资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一直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在招商大战中不得不尽力压低土地价格,而能源价格则因为中央政府的干预,而低于国际价格。

即使是这样,这列经济列车近年还是在不断减速。虽然2007年东莞GDP预计达3151亿元,富可敌省,但GDP增长率为18%,创出新低;2008年的GDP增幅更差,只有14%。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