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财商!一种能让财富从无到有的逻辑,让钱生钱的思维和行动。
早前我听说过一则关于财商的故事:
一位居住在上海的中犹混血女士,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和仅够三个月生活开销的积蓄,于1992年移居以色列。初到异邦,这位女士不仅忙着学习新语言,还开了一个小摊子卖春卷,以维持生计。
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位妈妈一直秉承中国式“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孩子上学的时候,她拼命赚钱;他们一放学,她就停下手里的工作,照顾其起居饮食。
由于文化差异,邻居总觉得这位女士过于宠爱孩子。有一天,当孩子们坐着等母亲做饭的时候,邻居忍不住过来训斥她的长子:“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她忙碌,你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长子听了,虽然觉得难受,但想想也有道理,便提议以后由他来照顾弟妹,还主动帮妈妈包春卷,甚至想带些成品到学校去卖。
最初,这位女士觉得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但慢慢她发现他们其实挺喜欢这样的赚钱的感觉。她的邻居也不停地向她灌输犹太人家庭“赚钱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所需的食物和照顾。
于是,她也入乡随俗,尝试在家里建立有偿的生活机制。家里提供的膳食和洗衣服务,孩子都要负担几毛钱的费用。在收费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将春卷以低价卖给孩子,让他们倒卖赚钱。
她发现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连赚钱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小女儿比较老实矜持,只是提高一点价钱;次子干脆把春卷全卖给学校的餐厅,薄利多销,每天能稳定卖出100个;长子则最花脑筋,他在学校举办有关中国国情的讲座(自己主讲),每次能吸引200人参加,入场费包括免费的点心(春卷)招待,结果赚得最多。
在犹太式教育方式下成长,三个孩子都各怀抱负:长子考进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打算在以色列开办专营中国游的旅游公司;次子立志当一个作家,在不需要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赚取利润;幼女梦想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开店创业……孩子们的梦想让母亲大感安慰。
事实上,人生最早的财商教育,往往是从父母言传身教开始的。
比如,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找个像样的工作,你会怎么做?看看香港“股神”曹仁超给香港中产阶层的子女教育算的账吧:如果让子女到海外私人大学留学,一年的费用就要约2万美元,好一点的学校更高达4万美元,四年本科读下来,差不多要花掉父母近150万港元,如再要取得硕士学位,费用更高达200万港元。
而在低收入家庭,有些做父母的破罐子破摔,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有空便抽烟、喝酒、泡澡堂、搓麻将,子女从小耳濡目染,贪玩好耍成赌鬼的不少。他们大多早早离开学校,投身社会,甚至整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变成“御宅族”。大人不做榜样,不看书,又如何培养子女阅读的习惯?如果遇上了从小就很懂事的小孩,那简直是上天赐予这个家庭的最大的财富。
不想让贫穷世袭下去,那么首先得训练好自己的财商,像富人一样思考,像富人一样理财,但得知道自己是穷人。
我们传统的教育大多重视的是智商,所以遴选的大多数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然而待他们步入社会后,周围又过多地强调情商,强调人际关系,盛行厚黑学。而事实上,真正能尊重人格尊严、贯穿始终的,只有财商。
财商,它会让你在别人无法发现的地方看到高收益的机会,在别人不敢下注时压宝未来,在大众癫狂时急流勇退。
后面几章,我会逐步、条分缕析地说说“穷二代”们需要拥有的财商。这章结尾时,先让大家测一测自己的财商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