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基本策略(3)

与此同时,我们改变了以往各种常规的培训、研讨的内容和方式,注重专业引领,力图增强全体员工“整体理解教育”的意识。比如举办教育哲学的系列讲座,为教育理想主义者搭建—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组织“教育沙龙”活动,与既有校本培训内容相融合,面向学校不同的人群需求拟定主题,突出其灵活开放性;倡导教育经典的阅读和交流分享,促成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反思;搭建学校的教育博客交流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就其关注的问题随时进行深入交流;等等。

以上一系列策略的采用,使得学校全体员工对教育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出学校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和战略。也就是说,整体理解教育,为实现学校的MWS而奋斗。

·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很自然会关注下一个问题——如何变理念为现实,变心动为行动?

三、整体把握课程我校主要从“构建学校课程的细胞模型”和“重点学科建设”两个方面来整体推进课程建设。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努力实践以“尊重”、“关爱”为人文基底的学科课堂建设,力求将“求根务本”、“追问内涵”的专业追求体现出来,关注整体理解,做好整体设计,打造特色课堂,形成优势课程。

我校在相关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科课程的建设:

第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第二,整体地把握学科素养和能力。第三,整体理解课程的内容。建议老师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贯穿在我们课程中的一些基本脉络,或者叫做主线;二是整体地r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第四,整体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生为本,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大力强调的。

整体地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都说终身发展能力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需要靠学习习惯来支撑的。

对此,有人提出疑问:这几点目标要求很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如何解决日趋紧张的工学矛盾?改革和学校的稳妥发展二者是什么关系?面临教育深处的漩涡和黑洞,我们到底是自救还是自杀?课程改革的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的确面对着很多问题,现举几个案例进行探讨。

(一)通过对四个“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来整体把握课程这四个“教育意义”是:教育的意义;所授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意义;所讲授的  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教育意义;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上述教育意义。我们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托跨学科的“以实践为取向,以意义为单元的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组来做这件事。课题组聚焦教师专业发展,聚焦教师的课堂,务求内涵实质,把握学科本质,让教师教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得到明确的解释。比如,我校…位数学老师参加课题组以后,在一个案例里面归纳出,与学生共享的数学课堂应基于对以下五个问题的思考:从哪来?——起点,从学科思维方式中寻找;璞玉能否变为珍珠?——学科性质的作用;珍珠能否串成项链,——依靠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整体理解;怎样将项链戴在自己的脖子上?——不仅足学科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去向何方?——进步的、持续不断的思考。

这位老师在他的案例里面谈了对自己发展的清晰认识,这是我们很多的所谓的“教学研讨”所不能促成的:

“回首以往,我想我的失误在于,当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往往让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因而在备课阶段,我往往颇费苦心地搜集他人的教学策略,推敲自己的教学手段,显示自己的技巧,要的是课堂能够花样翻新,令人称奇,并且将此作为教学创新的正途,认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现在想来,这样做恰恰是陷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而这‘误’就误在没有搞清教学内容‘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解决怎么教,,是舍其‘本’而逐其‘末’的做法。教学如果以此为起点,专业发展必将无从谈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