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对不起”,尤其是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向孩子认错,便成了验家长的一道难题。
因里希,魏兰德出生在德国古城福希海姆一个银匠世家,他家的 精巧考究而闻名全国,历代帝王和皇亲国戚每逢庆典,都指定要他家制作首饰、器皿和勋章。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母亲希望儿子魏兰德成为饱学之士,就带年幼的魏兰德到外祖父家住。魏兰德在外祖父的培育下,在数学、物理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已经懂事的魏兰德被父亲领回了家,魏兰德请求父亲让他读书,而墨守成规、谨记祖先遗训的父亲却生气地说:“读书有什么用?我们这样人家的孩子学点手艺才是正经的!”
不久,父亲为结算不清一个月首饰买卖的账目而暴怒不已,魏兰德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杂乱无章的账目结算得一清二楚。当魏兰德把结算好的账本捧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感动得眼眶里噙满泪水。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思考,父亲深感自己不让孩子读书是错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毅然敲开了儿子的房门,郑重地向魏兰德道歉,并搂着他激动地说:“你是对的,我支持你的请I求,你好好读书吧!”
魏兰德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刻苦读书,22岁就取得了慕尼黑大学的哲位,后来因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
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做错事后一定要改正并道歉。但当自己做错了家长却很少甚至从不道歉,尤其是不愿向孩子道歉……殊不知,父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当孩子“闯祸”后,一些父时感情冲动,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批评或惩罚。事后,父母后悔。这时,倘若父母能勇于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过失”,则可以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从中受益。
.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错怪了孩子仍理直气壮、死不道歉的
眵晌孩予明一量……….大烈的妈妈发现钱包少了100元钱,就一口咬定要大烈拿了。大烈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时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大烈:“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大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大烈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责备,但又补上一句:“大烈,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包可是有数的!”大烈觉得受了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父母怎样处理。父母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要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要诚恳,不敷衍。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孩子认错,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环境。这样,父母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父母在对孩子做错事后,能郑重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是非的能力,尝试原谅别人。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向孩子认错呢?在向孩子认错时,父母又应该注意么呢?
第一,父母要改变观念,放下思想负担,正视自身的错误。“每个人犯错误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义务,不可能因为‘了就会不犯错误,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的爱戴而使错误消失。既然任何 误都是难免的,那么犯了错误也就不必过分羞愧,而应将精力放在改正错误上,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嘛!因此,向孩子认错并不丢“面子”。
第二,父母道歉的态度很重要,不能太过于生硬、轻描淡写。如果父母采取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索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而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第三,要想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犯错误的事实,必须与孩子多交流。
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会犯错误的,但是,自己绝不是故意要伤害孩感情,看到孩子的感情受伤,自己也很内疚。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的悔自然就会理智地对待犯错误的父母了。
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应该带头去做、认真做好。当父三的诺言,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孩子才会感到父母的高临下的骗人把戏。这样,孩子就会自愿自觉地按照父巳错后勇于承认。父母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是一种无言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把孩子快乐和幸福找回来跃儿曾说起过这样的一件事:
予家长会,学校从另一个学校请来了一位研究学生心。专家说有个学生问她:老师,中国以前真的有过“文有啊。学生说:不可能吧?你们骗我们吧?专家说你为学生说:我妈妈讲,那时候还不到假期,整个学校都放假了,不上课,她们坐着火车想去哪就去哪,还到农村去学农,到工厂去学工天啥也不想,不写作业,也不换老师训。老师,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绝对可能。心理专家告诉孩子:当年“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的情况。学生说:
师,你们那一代人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光。老师一次“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来呀?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父母们通常以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快乐、不幸福吗?可是,我们的答案是,孩子们的感受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不快乐幸福。
这是一节名为“我的幸福”的主题课,是由一个刚刚参加完培训的上的。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被家人当做宝贝,每个周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在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星期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要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
这个回答太让人意外了。那个老师非常尴尬,愣在那儿了。这也不是她,因为过于年轻,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她以为孩子没听明白,还想继续引导。她说:“老师小时就不知道了,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连糖都吃不上。所以,老师那时候所向往的福的事儿就是能够拥有很多很多的糖,一屋子糖,甚至一间用糖连书桌、椅子、床、枕头也是用糖做成的,这样,当我想吃糖的时候呢,头随便在哪儿舔一下就可以了。”
孩子们一听,全都大笑起来,说老师你真傻,太傻了。你怎么会喜欢呢?糖是吃的东西里面最“洼”的,你怎么能喜欢这样的东西?还把 做最幸福的事儿?
这 一下,年轻的老师彻底蒙了,她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脸腾地红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她就问:“那你们向往的 幸福是什么呢?”大家全都举起手表。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另一个女孩等不及了,抢着喊:“我的幸福就是放长假,到沙滩上去玩。”这时,大家的讨论更热烈了,孩子们渴望的幸福五花八门:
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爸爸妈妈不要老是叨叨;学校老师少留点家庭作业;他们家买的彩票得了大奖;他的床放在百货大楼里,一边是货架,一边是游泳池......
孩子们太渴望幸福了,但是这样的幸福多少让那个老称:“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应有的幸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没有了别的主题。最终,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当今,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许多。
这一现象尤其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而抑郁症心理障碍的低龄化,就正说明了这一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大概有父母错误价值感的引导。传统文化中,把享受看得比较单一,认为享受,如果把这一观念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响。如今,饭店、服装店、化妆品店生意火暴,相 比之下,书店等地却显得冷冷清清,在学校很多孩子相互攀比,追求物质受。过多的物质追求使孩子沉溺其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父母逼迫孩子书学习,不是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只是功利性地为获得以后的物质回报。
第三,不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形成虚荣、攀比的心理。一方面是一些家长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是父母喜好虚荣,乐于攀比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没有给孩子真正想要的。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求,其他就无所谓了,以致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的事必躬亲封杀孩子的成长空间,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权利。
第五,亲子之间沟通少或沟通方式不合适。在有的家庭,孩子对父母不信任,甚至有敌意,这就造成了孩子不能及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反馈给父母而父母则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不应夺走孩子的幸福,不管是有意德还无意的,父母都应尊重孩子的生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父母感叹,如何才给孩子幸福呢?其实,给孩子幸福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参照以上的建议一滴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