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式管理的内核(3)

(2)管理的基调——情、理、法

我国管理思想,以儒家为主流。孔子“摄礼归义”,更“纳礼于仁”,构成“仁、义、礼”一贯的思想体系。儒家之道的推行,也就是处理好我们常说的“情、理、法”的关系。

“情、理、法”以“法”为基础,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任何组织,都应该以“制度化”为实施管理的起点;组织成员,共同以“崇法务实”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一方面自己守法,一方面也要发挥道德勇气,以反抗不法的行为。制度化管理,重点即在大家共同守“法”。但是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看起来好像固定,却仍随着人事而变动。制度初订立的时候,必有其外在的需要与内在的用意,此二者又皆是变动的。可见制度如果不能因时因地而制宜,那就会僵化,形成官僚管理,难以应付两可及例外事宜。制度为求合宜,必须“应时而造道”,依“理”变“法”,把“制度化”提升为“合理化”。

管理者一切求合“理”,必然合“法”,如果出现合理而不合法,便证明此“法”已不合时宜,有修订的必要。事实上,管理是离不开人情的。空喊“制度”而未能“合理”,即是“恶法”。标榜“合理”却不能为同仁认可,便是未得人心,有违人情。典章制度日久疲弊,变成形式而缺乏真实的生命,仅仅具有束缚作用,就会和人性发生冲突,造成矛盾。管理者动机不纯正,再合理的规定,大家也看成不合理。

“情”必须以“理”、“法”为基石。许多人从表面上观察,认为中国人是讲“情”的民族。其实,中国人所看重的,乃是可贵的“合理的情”;中国人所十分厌恶的,实在就是“不合理的情”。情理合,才是纯真的“情”。中国式管理具体说来,便是“情、理、法”的管理。

所以,在中国式管理中,情、理、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架构。法是基础,离开法就不能谈情和理。做人应该守规矩,大家都要崇法务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也有典章制度。规矩如果定得合理,大家就乐于遵守。制度要时时求其合理,才是合理化的管理。

(3)管理是变动的

中国人又认真,又不太认真,这是有道理的。东汉以前多说“道”,东汉以后多说“理”。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理,中国人常用道理来批判一切。“这是什么道理”、“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岂有此理”,可见中国人很重视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道不会僵化,比较可以变通。天有天理,物有物理,而理是不变的。物比较没有变化,人却有变化。因此,管物比较可以科学化,而管人就要相当艺术化。

理是可以变动的,粗理很好讲,细理不好讲,微理就更难分得清。宏理犹可讲,妙理不可言。理多半是相对的,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绝对有理,因为:人喜欢把道理往自己这边拉,而不喜欢把道理推到那边去。不要自以为是,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多沟通,从而找到最适当的这才叫合理。情,是从理提升上来的,情、理、法是规矩。理就是合理,规矩要订得合理,大家才会遵守。但是什么叫合理,很难说清,因此,就要各凭良心。人们常说:“你凭良心才合理,合理就合法。”日本的工厂里常有一句话:“品质从良心来。”美国的科技超过日本,但为什么竞争不过日本?主要是日本的工厂里没有监督层,整个监督层的成本都省掉了。他不需要监督,他会凭着良心认为“这个产品是我做的,我就要做好。如果做不好,将来流程到下一个工序,人家发现是我做的,我会很惭愧”。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把良心发挥出来,这在管理上是个很大损失。而良心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开发出来的。

合理不合理,很不容易认定。一切凭良心就会合理,合理自然合法。所以,从凭良心开始,做到合法的地步,这才真正是中国式管理所能行得通的途径。情,是彼此彼此,互相互相,用情来讲理,大家才能够接受。情像中药的引子,就是讲理之前,彼此的心理建设。“情”是中国各地最宝贵的东西;“孝”是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情;“忠”是部属对主管应有的情;“理”就是表达情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常讲“君子发乎情,止乎理”。

5.中国式管理的本质

对于“中国式管理”,化繁为简,我做了一个简明的归纳:

第一,管理有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之分,从管理科学的层面讲,无中式、日式、欧式、美式之分;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讲,“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注意是“大概谁也不会否定”,而不是真的“谁也不会否定”),并且“中国式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第二,中国的管理思想以孔、孟为主流,掺以老、庄的自然思想。而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著”的态度。

第三,中国式管理亦即“中道管理”,亦即中庸之道的管理。曾先生认为许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错了,中庸不应是一条道走中间,不敢偏左也不敢偏右,而是该走极端就走极端,不该走极端就不走极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中庸即是合理,“中国式管理”即是“合理化管理”。

第四,作为“合理化管理”的切入点就是要顺应中国人性。因为中国人最喜欢讲道理,管得合理,人们就接受;管得不合理,人们就会抗拒。但曾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一方面中国人的基本理念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正反之间的差距十分细微,稍为不留意,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走上偏差的途径。另一方面“跟中国人讲道理最难,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西,他又说东”,因而既不能凭主管、老板说了算,也不能以专家、员工说的为准。

怎么办呢?曾先生的办法有两个:“合理应该是客观的,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什么叫做合理”或者“一切凭良心就会合理,合理自然合法”。

第五,良心又从什么地方来呢?从“彼此的心理建设”、从“修己”、从“孝”、从“忠”等中国各地最宝贵的东西中来。“修己是整个管理历程的出发点”,说白了也就是把四书五经中的“心诚、意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转换成“心诚、意正、身修、家齐、企业治、员工股东顾客社会大众安”,所以,一切从凭良心开始,而做到合理合法的地步,正是中国式管理行得通的途径。

第六,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征:“务实”、“中庸”,以及“不执著”。

第七,中国式管理的三大观念支柱:“太极思想”、“把二看成三”、“中庸”。

第八,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色:安人。“安,叫做大家好,员工好,股东好,顾客好,社会大众好。大家好,就是真正的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