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文人不合时宜(1)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河北邺城发生了一起冤案。成都王司马颖大开杀戒,将南方世族代表陆机、陆云、陆耽三兄弟,还有陆机之子?蔚、陆夏等人斩首,诛灭了陆家满门。时人孙惠评论说:“不意三陆相携暗朝,一旦湮灭,道业沦丧,痛酷之深,荼毒难言。国丧俊望,悲岂一人!”

一个家族的衰亡为什么值得一书呢?因为吴县陆家是江南氏族的代表,在东吴时期出过陆逊、陆抗等丞相显贵。它的兴亡折射出了西晋王朝的政权移转和人才困境。

东吴末年,孙皓曾问丞相陆凯:“卿家有几人在朝为官?”陆凯回答说:“二相五侯十将。”孙皓赞 叹说:“盛哉陆家!”西晋初年,北 方贵族卢志大庭广众之下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陆机回答说:“如同你和卢毓、卢?的关系一样。”

卢志正是魏朝司空卢毓的孙子、魏朝卫尉卿卢珽的儿子。晋朝人极重避讳,陆机和卢志两人互称对方父祖名讳,从此结下深仇大恨。诚然这件事情是由卢志挑衅而起的。

卢志敢在大庭广众中直呼陆家父祖姓名,从反面表明吴县陆家传到陆机这一辈已经门庭下降,大不如往昔了。陆家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吴政权的灭亡。任何政治世家都需要依托一定的政权,离开了政权的庇护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东吴灭亡后,连孙皓都称赞不已的江东第一家陆家就丧失了所有的封爵和地位,成为新王朝的平民百姓。无可奈何东吴灭亡,作?“亡国奴”的陆机兄弟就只能受到北方贵族的奚落了。

陆机兄弟面临着如何适应新朝以及如何从中重夺权柄的艰巨任务。

从能力上看,陆机具有复兴家业的很大希望。史称陆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雷。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可见陆机长得魁梧高大,还精通文章儒术。东吴灭亡的时候,陆机年纪尚轻,在吴亡后 10 年时间里他和弟弟陆云隐居吴县华亭(今上海郊区)老家,闭门苦读。勤学苦读的结果是陆机、陆云兄弟成为著名文人,诗词歌赋出色。同时代的文人张华称赞陆机:“别人写文章的时候都恨自己才少,写文章的时候却担心文才太多,涌出难以控制。”陆机还把对政治的理解融入了作品之中。陆机在吴亡后写了《辨亡论》,“欲述其祖父功业”,探究东吴灭亡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这在西晋刚统一的政治环境下,陆机的行为是相当冒险的。而他得出来的结论是用贤乃兴国之本。之后,兄弟俩经常追思家族功业,如《陆机集》中有《思亲赋》、《述先赋》和《祖德赋》三篇,《陆云集》中也有《吴故丞相陆公诔》、《祖考颂》等文章。政治的文字之旅让陆机、陆云的决心更加强烈:恢复祖辈的荣耀,复兴家族!

西晋初年的华亭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远处海天一色,近处满目滩涂,中间点缀着若干芦苇丛和飞翔而过的白鹤。陆机、陆云兄弟徜徉在家乡的土地上,追思过去,畅想未来。他们有高贵的出身、美妙的诗文、满腔的抱负和朴实的心灵。如果东吴还在,他们又会走上父祖济世报国的老路。但是政权更迭了,他们遇到了新问题,老路走不通了,他们必须像眼前的白鹤一样去更广阔的政坛上搏击长空。于是,陆机、陆云兄弟俩与家乡告别,在公元 290 年来到洛阳——新王朝的首都。

陆家兄弟为什么要入洛呢?一年前,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陆机兄弟是应召前往。“生亦何惜,功名所叹”,他们是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

陆机兄弟对前途的期望值很高,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刚到洛阳之时,兄弟俩造访了太常张华。当时当官还需要高官引荐征辟,恰好张华也是文人,很欣赏两个晚辈,一见如故。交谈中,张华诚恳地指出陆机不论说话还是遣词造句,都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希望他改正。新王朝毕竟是北方王朝,陆机兄弟必须要过语言关。所以陆家兄弟回去后就开始学习洛阳官语。驿站里伺候官员的仆役为洛阳人,陆机、陆云就向这些下人学洛阳话。张华又指出洛阳正流行玄学,如果新人不事先揣摩玄学难免无法应对一些场合。陆机、陆云又开始啃玄学相关书籍。最后,张华出面做了陆机、陆云两兄弟的推荐人。太傅杨骏辟陆机为祭酒,不久转为太子洗马、尚书著作郎。陆云成为了吴王的郎中令,不久出任浚仪县令。陆云到任后为政肃然,将一个号称难治的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爱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