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让这场戏要演好(2)

自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做足工作的曹丕就等着刘协禅让了。

关于这次禅让,正史和野史的记载截然不同。

《三国志》的曹丕传记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刊登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九卿、将军、守令等人的劝进书。刘协一再下诏禅让,曹丕一再推辞;大臣们动不动就聚集一百二三十人集体劝进,而且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也不担心曹丕生气。曹丕就是不答应。连刘协都说,魏王不接受禅让,那怎么办啊?最后仿佛劝进的大臣们都着急了。尚书令桓阶对曹丕说:“现在汉朝的命气已经尽了,臣等都认为天命降临大魏,陛下还前后退让。汉氏衰废,就要咽气了,史官和耆老们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天下百姓都唱着歌谣,呼吁明主出现。陛下应该响应上天,接受禅让,马上登坛祷告上帝。不然就是久停神器,抗拒上天和亿万百姓的意愿啊!这可了不得啊。”

曹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说了一个字:“可。”于是大臣们和百姓都欢天喜地地开始庆祝了。这段完美的记载总让人怀疑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融洽,是否如此顺利。

《三国演义》、《华阳国志》和其他野史则完全为我们描述了一副逼宫的闹剧:

华歆等一班文武,去见刘协,要求刘协禅让。华歆说:“魏王德布四方,仁及万物,是古第一人。我们大臣都认为汉祚已经尽了,请你效法尧舜,以山川社稷为重,禅位魏王。”他还撂下 一句狠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安享清闲之福!我们都商议定(公元 220—420)了,特来奏请。”平时文质彬彬、以才学震天下的华歆竟然说出这样的大逆话语来,真是让人吃惊。据说刘协听说大臣们这么说,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刘协压抑着的情绪爆发出来。他注视着百官哭道:“高祖皇帝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代相传,到我这里已经有四百年多年了。朕虽不才,但也没什么过错,我怎么忍心将祖宗基业舍弃不顾?”刘协顿了顿,真诚地说:“祥瑞图谶,都是虚妄说不清楚的事。请各位大臣深思!”与华歆同来的、学问更高的王朗说道:“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天底下哪有什么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啊?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到现在气数已尽。陛下还是早早退避为好,迟疑了就要生变了。”一旁的九卿、尚书和禁军将领等都频频点头。话已至此,刘协只有大哭,逃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着散去。

第二天,百官再次云集金銮殿,命令宦官请出刘协。刘协恐惧地不敢出来。刘协的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见到丈夫这样的窘态,曹皇后大怒,说:“我哥哥怎么做出这样乱逆的事情来!”外面的百官推举曹洪、曹休两人带剑进入后殿,逼刘协出殿。曹皇后大骂自己的这两位叔叔,说:“都是你们这些乱贼,贪图富贵,造反谋逆!我爸爸功勋卓著,威震天下,都不敢篡窃神器。现在我哥哥登位还没几天,就想着篡夺皇位。老天爷是不会保佑你们的!”曹洪、曹休两个人不去理会自己的侄女,裹胁着刘协出殿。刘协万般无奈,只好更衣出来接受最后的审判。

面对华歆等人的再次逼宫。刘协痛哭流涕:“你们都领取汉家的俸禄多年了,中间还有很多人是汉朝开国功臣的子孙,现在怎么就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啊?”华歆冷笑着说:“陛下若不听从我们的话,恐怕马上要祸起萧墙了。这并非我们不忠于陛下。”

刘协大喝:“谁敢杀我吗?”

华歆厉声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没有人君之福,导致四方大乱!如果没有魏王父子在朝,杀陛下的人何止一两个?你这么不知恩报德,难道不怕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吗?”

刘协受到极大惊吓,拂袖而起。旁边的王朗向华歆使了个眼色。华歆竟然快步走上皇帝宝座,扯住刘协的龙袍,变色厉声说道:“同意还是不同意?就一句话!”刘协哪经受过这样的场面,浑身战栗不能回答。他环顾四周,宫殿内外披甲持戈的几百人全部都是魏王亲兵。他哭着对群臣说:“我愿意将天下让给魏王,请各位保存我的性命。”

当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在寻找撤退的底线的时候,往往发现:其实生命才是每个政治人物最基本的需求。遗憾的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它不幸成为奢求。

逼宫的贾诩许诺:“魏王必不负陛下。陛下快快下诏书,以安定人心。”

刘协只好让陈群起草禅让诏书,让华歆捧着诏书和玉玺,引导百官到魏王宫前,请曹丕即位。曹丕大喜,但坚决推辞,要求刘协禅让给“真正的大贤人”。在华歆的导演下,刘协又下了一道诏书,再次恭敬地请曹丕登基。曹丕更加高兴了,但还是对贾诩说,还是怕“不免篡窃之名”。 贾诩马上献计说,让刘协筑一坛,名受?坛;择吉日良辰,集结大小公卿;让当今天子亲自在坛上献上玺绶,禅让天下。

于是,刘协启动了汉王朝的最后一项国家工程,派遣太常院官在繁阳卜地,筑起三层高坛,选择吉日举行禅让大典。(河南许昌临颍县繁城镇还保留着这座中国仅存的受禅台。台高 20 米,长宽约 30 米。)十月庚午日寅时,东汉王朝的禅让仪式正式举行。

禅让原本是传说中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这种只保留在典籍中的神秘制度已经距离曹丕时代两千年之远了。如何“复活”禅让制度和仪式是对曹丕君臣的巨大考验。

曹丕和魏国的大臣们以高度的“智慧”,将?说中的“禅让”概念赋予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曹魏君臣“复活”的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曹丕登上受禅台接受汉献帝的帝位,三公九卿、侯爵贵族、各军将领和前来朝贺的匈奴单于、周边少数民族来宾好几万人见证了这一仪式。)整个仪式要燃起巨火,祭高天地、五岳和四渎。许昌受禅台前现存的两块石碑——《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在风雨飘摇后面目模糊,依然忠实地向后人透露当时的盛况。《?卿将军上尊号奏》内容为 46 位文武大臣给汉献帝刘协上的折子,奏请曹丕当皇帝的理由。

其实是写给曹丕的效忠信,就是演义中的“劝进书”。《受禅表》是曹丕受禅称帝之后,表白自己不愿当皇帝,可是天、地、人都让他当,再三辞让而不得,才登上皇帝宝座的“苦衷”与“救民济世”的心态。这两块碑文由汉末名士王朗文,梁鹄书;楷书创始者钟繇镌字,被后世称为“三绝碑”,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钟繇和梁鹄是当时的重臣和著名书法家。王朗为大学问家,对禅让一事最为积极,魏文帝时由御史大夫迁为司空。民间传说他积极逼杀献帝皇后?催逼玉玺。

惊恐、悲凉、无助的刘协,为了保全性命,无奈只得把祖宗的江山禅让给曹氏。

不知道他跪在地上,以什么样的心情听着昔日的大臣宣读如下公告:

(公元 220—420)“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上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三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汉主以神器宜授于臣,宪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虽休勿休。髃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髃臣不可以无主,万几不可以无统。’丕祗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髃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曹丕的这篇布告,主要意思是魏代汉立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的事,曹丕即位是众望所归。这篇布告为之后受禅台上的表演奠定了基调。

曹丕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将刘协封在河内郡山阳,为山阳公,邑万户。刘协可以用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刘协的四子降为列侯;更换周边各族印玺,为魏国百官更名。总之是皆大欢喜。

禅让仪式上有两件小事值得一书。一是《魏氏春秋》上说,曹丕在坛上行礼完毕的时候,曾经对周围的功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人对这句话多有评论,大抵都是认为曹丕自我感觉过于良好。魏国事实上的创建者应该是曹操。但是曹操满足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自我定位,不愿意登基。曹操如果说这句话,方才是名正言顺的。

第二件事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怪事。传说在仪式上的时候,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曹丕刚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身影;坛上的火烛都被吹灭。曹丕惊倒在坛上,被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才醒过来。这阵奇怪的风和随即而来的疾病让曹丕在宫中休养了多时。病情老不见痊愈,曹丕就怀疑许昌宫殿内外有妖怪,决定从许昌迁都洛阳,大建宫室。

曹丕受禅后,非常客气地对刘协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意思就是说,天下的珍宝财富,我都和你山阳公(刘协禅让后的封号)共享。那么刘协是不是真的共享到了所谓的“天下之珍”呢?不得而知。汉献帝刘协逊位后,虽然只是公爵,名义上位在诸侯王之上。刘协在封地内行汉正朔,一直到 54 岁才自然死亡。曹丕以天子礼仪把刘协下葬,赐名其陵寝为“禅陵”。山阳国由刘协的子孙继承,从建国至灭亡共传国 89 年。文人色彩浓厚的曹丕还算客气仁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