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我和华德福教育的缘分来自于十几年前和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教师夫妇有关中国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聊天。当时,由于北京一位老人去了南方讲了几句话,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几乎沸腾起来。而我在追求财富的时候感到有点虚脱,也许是在众人皆醉的时候,唯我独醒。不能从工作中看到未来,不断地跳槽,好像世界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到了所谓的“事业有成”之后,我的精神生存状态还是在混沌和迷惑之中,有摸不到南北的感觉。在和这对夫妇的谈话中,似乎开始有点感悟,人的精神状态不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这么简单,而是精神在物质生活中是否能保持清醒的状态,不会流离失所。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该怎么样去实践和达到呢?由此,我产生了去英国学习人智学和接受华德福教师培训的愿望。

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的体验使我产生把华德福教育带回中国的愿望,希望能通过健康而富有人性的教育让年轻人在迈出学校的时候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形成道德的人生观,具有创建文明社会和服务他人的热情。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每年都从国外回来探索如何在国内实践这一富有人性的教育,一方面鼓励和帮助跟我有相似经历和体验的朋友去国外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写书、翻译文章和建立网页让更多人接触这个信息。在本人的拙作《迈向个性的教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之后,更是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笔名为逸风的朋友(卢泰之)。虽然我们是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流的,但是我们好像是多年没见面的朋友一样,很快就有了精神上的深层交流。逸风思想上的积极和深度时刻感染着我,他的文风也如他本人积极,富有道德和善良的本质。在我回国之前,有一次,一位朋友来访,我乘兴推荐了一本最新的、较全面地介绍华德福教育的书籍《Understanding Waldorf Education》给这位朋友,后来该书却辗转到了逸风的手上,使他如获至宝,这真的是很有缘分。而且他不仅仅是自己阅读,还希望和朋友们来分享该书,由此开始着手该书的翻译工作,实在令人感激。

逸风从知道了华德福教育之后,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华德福教育以及该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智学。在这之前,逸风就曾试图翻译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博士的自传,希望通过翻译来研究鲁道夫·斯坦纳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发展。当逸风陆陆续续地把他所翻译的章节发给我时,我感到该书原版是德文,然后翻译成英文,如果再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可能会失去作者太多的原意,因此,我真诚地建议逸风另选书籍来翻译。虽然此项工作暂时停了下来,但是,逸风本着读伟人的书就如跟他(她)对话那样的执著,确实从中学习到了鲁道夫·斯坦纳很多思想的精华。这一努力尝试为他翻译杰克·帕特拉什所著的《Understanding Waldorf Education》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Understanding Waldorf Education》不仅仅是一本全面介绍华德福教育的书,也是作者杰克·帕特拉什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喜欢这类书籍,是因为它们来自作者的亲身体验,而不是建立在理论上的空中楼阁。作者把自己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目的是为了跟我们分享,我们就如得到一份礼物那样珍视。作者也表示如果我们真的珍惜这份礼物,他愿意免费提供版权给我们翻译和出版该书,虽然后来该书由立品图书购得版权在中国出版,但作者的态度令我们感动。

这样的态度跟西方的版权意识以及中国的盗版习惯相差甚远。评价一种教育,应该从从事该教育的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去了解,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该教育体系或学校出了几个哈佛学生或几个政商界名人来断定。逸风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英文教师,在兢兢业业教学的同时,能利用自己一点一滴从大量的教学任务中所挤出来的时间,不知疲倦且不计报酬地把该书翻译出来,实际上已经体现出真正的教师精神和积极的人生观。

黄晓星写于成都华德福学校

2006年3月2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