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治疗故事的创作(8)

情节是构成治疗性故事的重要因素。随着故事的推进,曲折的情节制造出紧张的气氛,首先将故事引入失衡的局面,然后从失衡中走出,达成一种健康的解决方案。“障碍”隐喻和“帮助”隐喻的使用与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情节中的紧张或冲突通常通过“障碍”隐喻而形成,而解决方案则通过“帮助”

1指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

隐喻来获得。

对 3~ 4岁的孩子而言,情节可以很简单,只是在整个故事中不断重复相同的经历,或重复一首歌、一首童谣。在《蜗牛和南瓜》(见 244页)中,蜗牛一边翻越南瓜山,一边反复唱着蜗牛之歌:“慢慢地,慢慢地,噢,好慢好慢,蜗牛就是这样慢,慢,慢……”《小扫帚》(见 267页)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劳动热情而创作的,面包屑之诗的不断重复使情节充满紧张感。孩子听过三次以后,就开始渴望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扫起面包屑。

另一种制造紧张感的方法是随着每一次重复,让新的人物加入进来(通常称为“累加型”故事)。情节在单一图景的不断扩展中推进,因此重复成为故事中关键的结构手段。家喻户晓的《拔萝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男孩想去拔萝卜,拔不动,于是叫来妈妈帮忙,妈妈又叫来爷爷,爷爷又叫来兔子,兔子又叫来老鼠,最后小老鼠叫来了毛毛虫。世界各地的文化衍生出这个故事的无数版本。如果没有人物的累加,故事将变得简单而毫无意义——“一个小男孩来到花园,拔起了萝卜”。

讲给大孩子听的故事,其情节通常要复杂一些,要有某种历险,多次转折或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小棕仙的故事中(见第二章),情节的迂回曲折将听者更深地带入了故事的主题。如果奶奶只是告诉男孩,他应该成为帮助爸爸的小棕仙,很难指望孩子们能听得进去。而这个故事的情节却是:男孩进入森林去拜访猫头鹰,然后在月光下的湖水边解开了谜语。

很多著名的童话故事有着更为曲折的情节,例如《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等。本书中情节曲折的故事有《隐形的猎人》《光之花园》等。

若要仔细体会曲折故事中的主题、紧张感和情节,我的建议是多读儿童故

事。可以借阅或购买来自不同文化的民间故事集。在很多网站上也可以读到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见附录一“推荐书目和网站”的“网站”部分)。解决方案

治疗性故事的解决方案是要让失衡或受到破坏的状况或行为恢复和谐,重归平衡。解决方案一定要积极,要向前看,不能导致内疚感。例如,在《张牙舞爪的小螃蟹》中,掐人是一种不平衡的行为,小螃蟹的朋友们不能接受。由于海龟和海藻手套的帮助,再加上小螃蟹自身的努力,这种行为恢复了平衡。小螃蟹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罪感。相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螃蟹很自然地自己解决了问题。在《无所事事的狒狒》(见 108页)中,全家人费了很大的劲鼓励孩子出去玩,可是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小狒狒对玩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显然是一种失衡——你能想象一只小狒狒整天只是坐着,什么也不做吗?后来,小狒狒被关在猎人的笼子里,这种失衡的体验达到了极点。而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小狒狒被解救出来,可以自由地奔跑、跳跃、玩耍。这对于小狒狒以及听故事的人来说,都是多么大的欣慰啊!

虽然解决方案总是出现在故事的最后,但通常应该在考虑其他因素之前就事先考虑解决方案。如果解决方案不确定的话,你很难知道隐喻和情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不同的行为和状况似乎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很直接——例如,如果故事针对一个整天哼哼唧唧抱怨的孩子,很明显解决方案就是让孩子用声音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用来抱怨。在《抱怨的鲸鱼》(见 111页)中,小鲸鱼最终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唱出美妙的鲸鱼之歌。

《不诚实的野狗》(见 125页)所用的方法就更复杂一些。故事让听者见识了一系列的偷窃行为,然后继续深入,说到“藏骨头的山洞”,最后一场大雨洗刷了一切,揭开了不诚实的面具。这个故事的解决方案——主人公自己的良心,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惩罚——使得不诚实的行为转化为诚实的行为。

读书导航